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牛郎织女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相传南阳城牛郎与天上织女相爱,可惜被王母娘娘所阻拦,分隔在银河两岸,只有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七夕节习俗坐看牵牛织女星
传说在七夕夜,人民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以此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
乞巧
每到七夕,姑娘们仰望星空,寻找牛郎和织女星,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
吃“巧巧饭”
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考运亨通。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以供织女。
结扎“巧姑”
陕西地区的妇女们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
做“巧芽汤”
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称之“巧芽汤”。
喝“双七水”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做“巧灯”
在山东曲阜,七夕之时会做“巧灯”,造型有荷花、月季、牡丹、芍药、海棠、佛手、梅花等花卉灯,八仙过海、群仙祝寿、童子拜观音、福禄寿等人物灯。
“喜蛛应巧”
在七夕这天,姑娘们捉蜘蛛放在小盒中,到第二天早上打开盒子看蜘蛛网的稀密程度,蜘蛛网越密,求到的“巧”越多。
“迎仙”
在广东地区,从农历七月初六晚开始至七月初七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为牛庆生”
传说老牛为了让牛郎能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牛皮去见织女。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儿童会在七夕之日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
组织“七姐会”
聚集咋宗乡会馆,摆下各式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有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花衣裳等。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会在香案上比高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