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鑫
来源
实干派
台湾的便利店密集度位居世界第二,年,统一企业花费1.9亿新台币,创立了“统一超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单独运营,便利店行业在台湾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了,甚至比麦当劳等美式快餐还要早3年。如今,台湾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万人口,单连锁便利店数量已突破家,相当于平均每多人就有一家便利店。除购买日常用品、一日三餐外,缴水电费、买车票、ATM取现金、寄收快递、充电等生活服务,在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都可以解决。本期实干派分享,我们邀请便利店专家、资深咨询顾问林鑫老师为我们带来分享,以下内容为分享讲义,供大家参考。职业经历
大家好,今天的分享不是一堂课程,主要跟大家聊聊天,讲讲故事,和各位一起浅谈一下台湾地区便利店的发展情况和现状。7-11于年进入台湾,我是在年进入的7-11,当时只有66家门店,也没有全面开展24小时营业,也不知是有幸还是不幸,我成为第一批参与24小时营业的员工。在这一年多的服务过程中,全公司只有一台大型电脑,还没有PC,收银也没有POS,所以订货、进货、销售都是以类别进行管理,有的公司是分到20类管理,像日本都分20-30类,7-11只分为应税和免税两大类,免税就类似于香烟、鸡蛋、农产品等。在当时的7-11有个“巡回大夜”,因为岗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正常是没有休息天,运气好的话是个男店长,就可以代班正常休息,因为台湾“劳基法”不允许女性晚间工作(22点-6点),我上完夜班还要去给店长带班,所以连续5年全勤没有休过一天假。上了一段时间的大夜班之后我总部一边上班一边学习,之后的一年多分别在三家门店做店长,最后去的是一家新店,当时的规定是没有当过新店的店长不能晋升区督导,所以这家店的工作履历也为我之后当区组长提供了很大的助力。区组长需要管理7到10家门店,有些人可能会说7到10家并不多,不会很忙,而当时是根本忙不过来,因为没有电脑,每家门店的报表都是手写,区组长要去逐一审核,就算店长有电脑,还是要去审核,现在也不会因为电脑化就舍弃纸上作业,许多纸上作业还是有保留。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店长和区督导,也就是营业干部,最大的麻烦有两个:一是人手不足;二是盘损。我相信现在也是一样,人手不足或生意太好都可能会盘损,这两个问题困扰着营业部的每一个主管。当了两三年的督导以后被调去总部做人资,主要负责招聘和培训,一些管理部做不了的任务型培训,由我来做专案管理。之后又因缺人太多,我去做了督导的另一个工作——续约谈判。新店的谈判工作是由开发部去做,续约则需要由区督导来谈,一般门店的合约为4-5年。区督导的工作基本每天都会去门店,多少和房东有接触,如果刚好轮到你的区域门店存在到期,那从半年前就要开始接洽。续约比开新店要麻烦,开新店还没签约怎么谈都可以,续约不一样,因为已经开店经营了,并且投了成本进去,续约谈的好与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后期门店的获利率。可能因为工作表现的还可以,公司又把我调去开发部门的企划科,做市场调研、SOP、加盟合约等。我参考了日本和美国的资料,整合了第一个版本的加盟合约,一共有两种:特许加盟和委托加盟。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台湾的7-11隶属于美国7-11,内地的7-11隶属于日本,所以管理风格、色彩等完全不一样。内地目前只有广东的7-11是属于香港7-11,香港7-11又属于美国7-11,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店铺色彩不太一样。之后我离开了7-11去了“翁财记”,他是像“来伊份”这种的休闲食品便利店,在年左右就已经开始做24小时营业。再后来因为一个机会我又去了一家日本公司“福客多”,当时被派去日本培训了三个月,所以相当于美国系统和日本系统的便利店我都有参与并实际操作过。在这之后我去了一家半官方咨询单位“中国生产力中心”,参与了台湾的“传统商店现代化”项目。直到年,我去了马来西亚,在“HOP-IN便利店”待了两年,随后年来到大连开“胜利家便利店”。说起收银机的演变,最早我们用的收银机是MCR机械式,不是电脑,只能算是一个IC板,后来用的是电子收银机,最后是POS机。当时的7-11是从电子订货开始而不是先导入POS机,因为没有Windows系统,用的还是DOS系统。刚才讲我们把商品分类为应税和免税,以此视同进货=销售,不做ABC(帕累托因素)分析而是做PMA(产品类别嫁动率分析)类别分析。虽然现在电脑化了,但是我们依然保留着对账单。不论是直营店还是加盟店,总部对门店之间都要保管好对账单,最重要的是门店的盘点都需要依靠账单。门店的美国系统和日本系统,有很多出发点不太一样,不论是在商品结构上、盘点模式上还是陈列技巧上,两种系统没有对错,只是看在哪种商圈使用,要做取舍。针对盘点,我个人认为美国模式是“零售价法”,会比较详细;日本模式是“大数法则”,所以在某些特殊商品盘点上会有一些缺憾。台湾7-11最早叫统一商店,是当时“统一企业”带领全台湾所有经销商、批发商合资成立的一个超级商店公司,但仅做了一年就倒闭了,年与美国7-11签订合约,上图是当时的招牌,我们的制服就是那样的印花布。年7-11统一超级商店广告
台湾便利店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台湾便利店大概是从年开始,至今有40多年了。从门店密度来看,平均每人就有一家便利店;每人平均一年去次,也就是每2.6天到便利店一次;客单价大概在20元人民币(82元台币),现在可能会高一些;每公里大概有0.33家门店。上图是统一的关系企业,叫次集团,是由“统一”的7-11投资、合作开出的连锁,有化妆品店、咖啡店、披萨店、甜甜圈店、连锁药房等。我们的竞争对手,像“全家便利”、“莱尔富便利”、“OK便利”这些都是在年才进来发展,而7-11已经从年开始转亏为盈达到BEP(盈亏平衡点)。在当时流传着一句神话:“当你开满家店的时候,就可以转亏为盈”。可能是因为巧合,7-11花了八年的时间开到家店时才开始赚钱,赚钱以后才从统一企业独立出来,当时的7-11只是统一集团里的一个招商事业部。年还没有互联网,那时候都是用原始的拨盘电话,导入的电子订货大都是从半夜订货,因为半夜打电话的人少。7-11在年以前都是直营店,年之后才开始特许加盟。菲律宾7-11现在是委托台湾7-11来操盘,内地7-11现在和台湾7-11有关系的只有上海和浙江的。年的北京7-11是台湾7-11帮开的,开了四家店后因为股份关系没有谈好就撤出了。目前山东有一个“统一银座”,也是台湾7-11开的,但为什么是超市呢?是因为7-11当时没授权他们开便利店,所以就以超市的业态和山东银座合开了“山东统一银座”,要求每家店都要超过平米,就是要避开便利店这个业态。就好像“泰国卜蜂”开的7-11,来到内地就不能开,除非日本方同意。上图是台湾四大便利店的加盟制度,内容大同小异,只是金额百分比不一样。台湾没有松散型加盟,只有紧密型加盟。在年,全台湾大概只有十几家所谓松散型加盟的便利店,目前就只有这四家便利店了,连杂货店都没了。例如“莱尔富”最早也是做松散型加盟店,后来觉得不好管理,在发展上也有问题,就花了一段时间把松散型加盟改成了紧密型加盟。上图是“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