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家安的微博所想到的

这是一篇没什么图片的文章。

今早起床的第一眼,就看见窗外的世界仿佛一下子陌生了起来——光秃秃树和平顶房子都在一夜间换了色调,变成了我很爱的纯白色。

沈阳还是熟悉的样子,室外零下10+度的日均温室内20+的地热供暖,分分钟在背心单裤与羽绒裤大棉帽间切换来去。

今天想谈的是前几天刷爆朋友圈的一个话题——“家安微博事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如上图所示,这里不再赘述。

一句话概括就是:老师打分较为客观,某个不及格的学生对自己成绩不满,午夜时分给老师打了10余个电话想进行“沟通”。

一向好脾气高人气的家安老师罕见地发飙,票圈的轰动是可想而知的。

发声者中,绝大多数同学的立场是鲜明地支持刘家安老师的态度。不过,也有一些同学“逆风而行”,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其中,有一条因为在微博

了家安而格外引人注目。

该文章的一些价值观可谓“惊世骇俗”,因而在其横空出世之时就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火力炮轰。

既身为法科生,不妨用朴素的法学思维模式来组织下逻辑好啦。就这整个事件来讲,围绕“微博”这一核心要素,我的几个思考如下。

第一,主体——玫瑰花与臭鸡蛋的选择,与主子关系有多大?

换言之,如果发出上面两条微博的人不是广受学生欢迎,年年毫无悬念获得“法大十大最受学生欢迎老师”奖的人气男神刘家安老师,而是一个讲课讲的一般、人格魅力不足以为其道德底线增添砝码的普通老师呢?甚至,如果是一个学术水平垃圾,给分向来“杀”到令人发指,口碑糟糕的老师呢?

一模一样的言论,一模一样的立场,一模一样的价值观,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恐怕,舆论的反应会有天壤之别——或者说,会有“玫瑰花”与“臭鸡蛋”的区别。

“打狗看主人”,话糙理不糙。就学生时代的朴素经验而言,早在高中时代,我就有些悲哀地意识到,这句无赖又低贱的“俗语”,可能恰恰是生活的基本事实之一,或者说,是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支配着人们行为的重要“潜规则”之一。

或许有些可笑,但我的确从不认为小孩子是单纯的。他们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小社会”,而其中的行为模式及规律是与成人世界别无二致的。

而其中的一个典型现象,就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角色分工与因势而生的“整人运动”——用现在时髦点的话说,叫“校园霸凌”。和善的“老实人”往往成为“大头”,这似乎无论在民风可能相对淳朴的乡村还是熙熙攘攘的市井,都不是一件令人惊异的事情(不过是表现形式有的直白有的隐晦罢了)。而在民风剽悍粗犷的东北,这样的欺凌往往显得爽直而明快,而决不会有一丝虚伪的掩饰。

就个人经验来讲,从小学到高中,随着自身实力及心态的变化,自己在孩子们的“整人运动”中,就曾体验及扮演过包括被整者、整人运动旁观者、整人者(这有些羞耻,但我觉得应该保持诚实)在内的多个角色。这里无意赘述,但其中诸般滋味真心令人难忘,即便是在多年以后的现在,回忆起来也能体味得到当时的那份喜怒哀乐。

而“打狗看主人”的深刻“道理”,大概也是在这些鲜活的人生体验中渐渐理解了的吧。

与宿舍的朋友交流,大家多有同感,孩童可畏呀。

不愿多说,但依自己一孔之见,当一个观点越发是因其本身而非观点持有者的身份而受到舆论的评价时,这个社会也便越发地公正——因为,大脑决定臀部,思考决定立场,不仅仅是对观点本身的尊重,同样也是对说话者与听者的尊重。

第二,客体——万能的“票圈”,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

就此次“微博事件”来说,家安作为有影响力的人气老师,其微博上简简单单的一段吐槽即可轻松地在几千人的朋友圈掀起中小型风暴。而听说,那个作为被吐槽者的“不懂事的渣子学生”,尽管有着家安的“匿名之保护”,仍已在一定范围内被热心的拥趸们自发展开了“人肉搜索”。毕竟,在今天的这个网络“4G时代”,即便是处于天涯海角的两个人亦可被交织的互联网纳入所谓的“熟人圈子”,更何况南门北门“相看两不厌”的法大校园。如上所述,我在一个群聊中看见的是,微博发出不到10个小时,被吐槽者的姓名、班级甚至星座、身高、长相便都已暴露在了一定范围内的圈子里。

其实,事实已经一次次地告诉我们,无论是微博抑或是“票圈”,其性能似乎都已不再限于“分享”这一单纯的存在,而是有着更微妙的作用。公关工具,观点发射基地,网红培养皿······诸种功用,不一而足。例如一位学生会干部与其前任在每条“票圈”下雷打不动的一唱一和,有时真真令人莞尔,又让人想到对黄梅戏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其实,朋友圈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似乎真的并没有那么重要;或者,重要的是——我们在朋友圈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里无意探索太多,毕竟,大千世界,人各有志,追求价值观的严格统一既没多大趣味也没任何意义。

但是,最基本的一条底线,或许还是应该有的——不造谣,以及,对自己的言论负责。这里的“不造谣”,是指网络社会中最低限度的诚实信用义务;这里的“负责”,则是无过失责任,即不以主观过错的存在为前提条件。

就个人而言,愿意坚守的另一条底线是:不伤害。就事论事,而不进行人身攻击;理性表达,而决不说脏话粗话。至于人肉搜索什么的,一句话概括就够了:既无效率,更是无趣。

第三,内容——分分分,真是学生的命根?

回归家安微博的内容,“找分”也好,“求分”也罢,都不是什么新奇的现象。

无论是朋友圈还是群聊,考完试或是出成绩后,立刻索要老师联系方式致电“商谈”的同学都不在少数。

老实说,对“要分”这种做法,我可以理解,甚至愿意给予一定限度的尊重,因为为前程也好、为虚荣心也罢,“发短信”较之行贿总归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方式,即使它的出发点仅仅是一己私利,即使它是对规则赤裸裸的破坏。

人情社会嘛。一定限度内的“人情分”,虽然有种“中国特色”的讽刺,却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一个和谐的江湖需要给予弱者们或多或少的关怀——恰似人们对于乞丐的施舍,或许对一些人来讲这本身就是最高程度的侮辱(对尊严的损害恰恰是最无法忍受的),但对那些觉得为了饱腹“嗟来之食”亦是美餐的人们来说,在其主动伸手索取之时,给予其以饱腹为限度的面包,又有何不可呢?

这比喻当然很俗,但斗胆说一句——“要分”的行为,与乞讨,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即便它确实可以被理解甚至包容,但这并不能改变行为本身“乞讨”的性质呀。

我虽然不同意一些朋友“只要稍微努力一点就能及格”的说法,但我依然相信,同一所大学里学生们的智力,不至于差别过于悬殊;至少,一张有些人可以拿到95+的卷子,那些拿不及格的学子们,如果在刚刚过去的一学期中改变自己的某些选择,即便拿不到优秀,也至少是可以及格的。由此,不及格的成绩,就当事人而言,自己或多或少是要承担主要责任的。

简言之,就“及格”这一标准而言,一个校园内的每一位学子,其背负的“期待可能性”,在客观上,其实是同一的。也正因如此,“要分”行为的正当性,其实真的是站不住脚的。

只是,“要分”这一完完全全出自利己主义目的的行为,在今天的校园里,似乎越来越不知不觉地“正当化”了呢。潜规则,似乎,正在一点点地上位为明规则呢。

还真是赤裸裸呀。

而家安的怒气,大概也就根植于此吧。他愤怒的不仅仅是打电话的时间,而更在于打电话“要分”这一行为本身。“真是暧昧又无耻呢”——作为任何一位正直有责任感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最起码的信心的老师,恐怕都会这样想呀。

就价值观而言,在这一事件上,我完全认同家安的立场。学风不正,江河日下,享乐和自私成为主旋律——无论如何,我实是不甘心自己这一代大学生被打上这样的标签——尽管从某些迹象来看,这可能是事实呀。

说实话,分分分,或许重要,但它,还真不是命根。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争取自己的合法利益是有错的——前提是得合法。如果真的是对分数有异议,那么简单的很,通过正当程序在学期初申请查分呀。按程序办事,尊重规矩,任何时候都不会理亏。正当的维权,不仅不是斤斤计较,相反,体现的是对规则的尊重——这个世界得以进步的重要推力之一。

至少,尊重规则,就是尊重自己的智商呀。

跟身边的朋友交流过许多事情,更加坚信一点——时光太短,精力有限,用来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还不够,何必浪费在对分数的纠结上呢?考试终究只是一种检测,即便成绩真的是“敲门砖”,某一次考试也不足以绑架我们的未来。只要及时反省并调整状态,我们当然是会走出更好的未来的。

这或许理想主义了呢。

“幼稚”便“幼稚”好了,我不在乎。

夜渐渐深了。

分析写完了。

雪还是白的。

天空的阴霾,似乎已渐渐地褪去了。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公立医院
北京哪里有治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voc.com/xdjzdzl/5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