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宠物消毒那些事儿

一、何为消毒?

消毒是指用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方法清除和杀灭环境和物体中的致病微生物或使微生物灭活的过程,切断传染途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达到提高宠物健康水平,避免病菌侵袭的目的。

二、为什么要消毒?

饲养宠物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控制疾病:疫苗、消毒剂、适量药物。宠物在注射疫苗后,其产生的抗体毕竟是有限的,而病原微生物对饲喂环境的污染是无限的,当外界病原菌累积到一定的数量与浓度,超过机体的免疫力、抗病力所承受的范围,就会发生疾病。病原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是非常快的,有资料报道,大肠杆菌的繁殖是每20分钟分裂一次,如果不停地分裂下去,那么24小时后,就可繁殖万亿个,重量达到吨。而消毒的目的就是降低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总量,从而保证宠物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生长。

三、消毒的误区有哪些?

1、消毒前不做机械性清除。

污物或残料:灰尘、残料(如有机物)等都会影响消毒效果,尤其在粪便清理前前消毒时,一定要先清理再消毒,不能清洗消毒一步完成,否则污物或残料会严重影响消毒效果,使消毒不彻底。机械性清除不但可以除去环境中85%的病原微生物,而且由于去除了各种有机物对病原体的保护作用,从而可使随后的化学消毒剂对病原微生物发挥更好的杀灭作用。

2、看不到消毒前后的直观效果,认为消毒可有可无,长期不消毒。

首先,消毒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长期不消毒,环境当中病原微生物的浓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一旦周围有疫情发生或者病原菌的侵入,会导致机体更易发病。其次,消毒效果可通过评价体系来解决(目前,消毒效果评价体系只有美贝公司的惠洁消毒剂能做到)。

3、未发生疫情时不需要消毒。

消毒的主要目的是杀灭传染源的病原微生物,疫病发生要有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在宠物饲喂中,有时没有疫病发生,但外界环境存在传染源,传染源会释放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就会通过空气、饲粮、饮水等途径,入侵易感动物,引起疫病发生。如果没有及时消毒,净化环境,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就会越积越多,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疫病流行。因此,未发生疫病时更应进行消毒,防患于未然。

4、搞好消毒就不会再发生传染病。

消毒预防是疫病防治的关键措施之一,但不是唯一措施。有许多消毒工作存在消毒盲区,即使再严密的消毒措施也很难彻底消灭病原微生物,切断传播途径,病

原微生物仍可以通过空气、飞禽、老鼠、跳蚤等媒介进行传播。同时结合有计划地免疫接种,才能做到宠物不得病或少得病。5、笼具消毒是关键,带宠物消毒可有可无,人体就更不用消毒。宠物自身是排出、附着、储存、传播病原微生物的根源,只消毒笼具和设备,不消毒机体,就难以净化饲喂环境。消毒留有死角,也就控制不住疫病的传播。人体带毒包括鞋底带毒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染源,因此外出回来进入家庭的时候,都最好进行消毒。

6、平时不消毒不发病,消毒后却发病。

由于平时不消毒,环境内已经积累大量病原微生物,加上消毒的方法不正确,病原微生物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大量繁殖,更容易发病。因此,秋冬季节,带宠物消毒建议采用喷雾消毒。

7、多种消毒药混合使用,消毒能力增强。

采取一些组合消毒办法可以使消毒能力增强,如复合酚类和季铵盐类的消毒剂配合使用醋酸的消毒效果会增强,戊二醛类的消毒剂在碱性环境中的消毒能力大大增强。但不科学的混合使用消毒剂,或消毒剂与清洁剂合用,反而使消毒

效果差。应根据具体情况科学选择不同的消毒剂组合。

8、不注意饮水的消毒。

疫病传播的很重要途径是饮水,较多饮水中大肠杆菌、霉菌、病毒往往超标。因此,选用合适的消毒剂适当地进行饮水消毒。但往往由于剂量掌握不准或消毒剂刚放入就饮水,结果不理想,有的甚至出现副作用。正确地做法是,按标准剂量而且要等到投放到水中消毒剂几乎失效后才能饮用,做到既饮水,又不破坏机体肠道的正常菌群。饮用白开水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9、长期固定使用单一消毒剂。

长期固定使用单一消毒剂,细菌、病毒也可能对此会产生抗药性;同时由于杀菌谱的宽窄,可能不能杀灭某种致病菌,使其大量繁殖,对消毒剂也可能产生抗药性;因此最好用几种不同类型的消毒剂轮换使用。

10、消毒剂浓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

消毒药物浓度是决定消毒液杀菌(毒)力的首要因素,但也不是唯一因素,也不是浓度越高越好,如95%酒精不如70%的酒精的杀菌效果好。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很多,要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和消毒目的选择不同的消毒剂,选择合适的浓度和消毒方法等。消毒剂对动物也有影响,浓度越高对动物越不安全,做好消毒工作的同时还应时刻







































皮肤病最好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有名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voc.com/xdjzdzl/2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