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伤水伤藻不利于水体稳定我们需要重

文/图上海瑞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赵海永肖那思朱伟杰

本文希望从多个角度重新审视消毒对于水产养殖业的意义,同时探讨如何更加合理、科学的使用消毒剂,以期为当前日趋艰难的水产养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希望为提高养殖成功率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上世纪90年代,水产动保行业的初始产品就只是以消毒剂为主,很多渔药公司均是抓住了相关产品趁势而起。到了20世纪初,水产行业开始重视微生态,并由南至北推广微生态制剂产品,包括调水、改底、解毒产品等。但同时对于消毒剂的态度,大家也开始趋向于谨慎甚至批判,不少人已经有了这样的概念:很多消毒剂容易伤水、伤藻、不利于水体稳定。而现实中消毒剂使用不当确实也发生了一些问题。但是,部分人因为一些消毒剂具有某些缺陷而不重视甚至否定消毒是不是陷入另一个误区呢?

当然,生产中有一些养殖户还是很科学的对待消毒,仍然定期的使用消毒剂,做好与生物制剂的配合使用,在养殖上仍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并且持之以恒的坚持这种做法。因此本文希望从多个角度重新审视消毒对于水产养殖业的意义,同时探讨如何更加合理、科学的使用消毒剂,以期为当前日趋艰难的水产养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希望为提高养殖成功率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一、换个态度看消毒

态度的改变必需建立在认知改变的基础上,对于消毒的认知,我们都可能存在一些薄弱之处,到底如何看待消毒,应该是我们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1、消毒是生物安保的核心工作之一

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研究所研究员黄倢曾提出了水产养殖业的生物安保概念:为了降低病原的引入、传播和扩散风险,在设施和管理上所要执行的一整套措施。他明确指出了养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重视其中的每一步工作。

图1黄倢研究员所提出的生物安保计划

在12项生物安保工作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消毒措施”的存在,我们需将消毒工作与其他养殖注意事项放到同等重视的位置。实际上我们也可以从养殖更加规范的畜禽养殖业进行观念借鉴,在养殖管理非常严格的中大型畜禽养殖场里,消毒是一个必需的、严格的、定期与定量的防疫手段,是不可或缺的、为每一个从业人员都极为重视的预防手段。

二、消毒的核心工作——杀菌功能难以替代

以菌抑菌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但是养殖现阶段必需要有正确面对疾病的心态。在笔者看来,养殖动物只要发病或者体质虚弱,消毒这个工作就必需要做,不杀菌的治疗手段都很难起到真正的作用。而杀菌的产品基本只有消毒剂和抗生素,消毒剂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讲,即使不能确定某种病症的发病原因,但是只要发病,我们都可以下这样的结论:水体、底质或养殖动物体内的某些细菌一定超标甚至严重超标,这个“标”可以理解为“致病临界线”:

图2消毒可助控制菌含量

当病菌超标的时候,消毒剂可以将病菌数量杀灭到致病临界线以下,此时用不具有一定广谱性的微生态制剂效果并不是很大,很多微生态制剂如控菌型微生物在杀菌机理上还不够明确,在病因不清、多发、并发的前提下,笔者认为消毒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工作。当然做为生物消毒剂的蛭弧菌具有其独特的机理,在抑制和杀灭弧菌上面具有其独特的效果,但从归类上,目前是把其归属为生物消毒剂。抑菌以及杀菌都是需要我们同样要重视的,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对消毒的重视程度了。

当然,谈到抑菌就必需要提到我们现在最为重视的“微生态体系”了,这是我们整个行业都极为重视并且极力推进的一种养殖模式,它的核心是“以菌抑菌”,希望通过种种生物、系统的方法来控制有害菌与总菌的数量甚至它们之间的比例,从而为养殖动物建立一个适宜的环境。而微生态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有时候消毒剂用得不好,会再现一些反向效果,这可能会引起很多养殖户的反感,甚至认为消毒剂只会破坏平衡系统,对于微生态体系的构建是不利的。但是笔者的感觉是,“微生态体系”构建的养殖方法也是大系统养殖中的一个环节,可以理解为“生物安保”中的一环,难道因为冬天不是植物生长的环节,我们就可以认为自然界可以不需要冬天了吗?另外,在“微生态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也并非一定是完美的,也有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所要做的是在尽量做好“以菌抑菌”体系的前提下(比如现在“絮团养殖”或者“发酵饲料”),再将其他养殖方法尽量的完善,比如提高对消毒方法和效果的认知,可能会有助于提高养殖成功率。

三、有害微生物在水产养殖链中存在的基本情况

已开始重新审视消毒的人在重新建立消毒观念及使用方法前,还需要对养殖环节中存在的细菌进行一些了解。

1、细菌的生长初探

细菌的生长速度各有不同,但总体上,在合适的外界条件下,它们的繁殖速度是远超你的想象,因为绝大多数细菌都是以简单的二分裂法进行无性繁殖的,为指数级的繁殖速度。以大肠杆菌为例,其基本为20分钟左右繁殖一代,而副溶血弧菌的繁殖代时更短,为8-9分钟。

2、细菌在养殖环境、养殖动物中的变化情况

(1)对虾育苗过程中的相关研究

养殖阶段

试验论述

亲虾

作为亲虾饵料的青蛤肉经反复冲洗后仍携带有大量菌体,用高锰酸钾浸泡可使总异养菌数量降低81.6%;但对弧菌的作用不大,应在不影响蛤肉适口性的情况下另行处理。

卵期

有研究提出卵子如未经消毒,布卵后池水异养菌的数量将是对卵子进行消毒后的10倍;另有试验说明如果卤虫卵不经任何处理即投喂,将大大增加幼体的致病率。

无节幼体期

在无节幼体阶段,单喂或加投豆浆和蛋黄相比于投喂塔胞藻一定会导致异养菌和弧菌的快速增加,异养菌最高增加4.12倍,弧菌最高增加了3.75倍;作为幼体开口饵料的藻液每毫升也含有菌体1.94×-1.12×个,这也会增加水体中异养菌的数量。

蚤状期

水体中的异养菌数在蚤状幼体期较低,这可能与蚤状Ⅱ期开始用药及蚤状幼体的滤食性有关。滤食的蚤状幼体会无选择地把一些致病菌摄入体内,当致病菌达到一定密度,便会导致蚤状幼体发病。

糠虾期

在糠虾幼体阶段喂饵料24-48h异养菌总数增加了4.3倍,弧菌增加了0.9倍。

仔虾期

此阶段投喂卤虫较多,而卤虫的培育水体和卤虫所含的异养菌数高达3.9×个/mL。而另有文献指出投喂卤虫后,仔虾Ⅱ期开始育苗水体的菌数大增,超过个/mL。

其他

经测定在池底沉积物中异养菌总数达1.44×/mL,弧菌达3.45×/mL。其中的异养菌数最高可以达到水体中的百倍至千万倍不等,而弧菌则可以达到水体中的千万倍至亿倍不等。

(2)养成期的相关研究

以下将分别就总菌、异养菌以及其他指标在底泥和水体中的相关变化进行汇总论述。

①关于养殖池水中的总菌数变化:对于普通的对虾外塘养殖池水来说,池水中的细菌总数基本为6-8月逐渐增多,并达到最高值,然后开始逐渐减少。而在湛江高位池的相关研究指出,从3月中旬至7月中旬,各试验虾池水层中细菌数量均呈现较大的波动,但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这可能与人为因素的加入有关。申玉春等人的研究指出,虾池总菌数与虾池COD、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无明显的相关性。

②关于养殖池水中异养菌数量变化:关于湛江对虾高位池的研究指出,虾场水体中异养细菌数量的变化趋势是养殖前期和中期水体中异氧菌数相对较少,养殖后期相对较多,一般来说,异氧菌数量高峰出现在8月底9月初。

关于海南对虾精养池的研究指出,试验虾池的水层中异养细菌数量都有较大的波动,但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增长量在5-30倍不等。另外,湛江一虾池在养殖中途爆发病害时,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高出未发病的正常2个数量级。

申玉春,刘国才等人指出对虾高位池异养菌数量与虾池COD、温度、浮游动物数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浮游植物无明显的相关性。而陈世祥的研究确定虾池水体的异养细菌数量与透明度、DO、pH值呈负相关,与COD、TSS呈正相关。

③关于养殖池水中弧菌数量变化:在湛江高位虾池的同一个位点,细菌和弧菌数量呈现同步增多或减少,同时通过试验发现,发病虾池的可培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呈现出单峰变化趋势,在养殖中途暴发病害时,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高出未发病的正常池2个数量级。

陈世祥的研究也指出,两口虾池弧菌数量变动趋势较为一致,为单峰变化,即养殖中期多于初期和后期。高尚德等人调查了7个虾池中不同时期弧菌的数量,数据显示,9月虾池弧菌数量达到最高值,从6月到9月弧菌的增长速率最高的池塘达到.7倍,最低者也达到22.5倍。另外,于占国等人则进一步的指出,虾池水样品6-9月弧菌的数量增加4个量级,这其中7月末至8月初的7天里急剧增加了2个量级。养殖季节,弧菌在虾池水样中出现比虾池进水早半个月,比虾池底泥早约1个月。

在弧菌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上,有研究指出,虾池水体的弧菌数量与透明度、DO、pH值呈负相关,与COD、TSS呈正相关,其中虾池的弧菌数量与TSS呈显著正相关。而李卓佳等人也指出,弧菌与pH值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与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TP)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另外,在致病方面,相关研究表明,对虾发病率与弧菌数量变化有着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对虾发病高峰一般在8月下旬,当水中的弧菌数量达到cfu/mL时,对虾就有可能被感染发病,当然这还要取决于虾池水中氨氮含量和底质水质中的硫化氢含量,如果虾池清淤不好,底质黑变层厚达7-10cm以上,当弧菌的数量达到cfu/mL时,对虾被感染发病的几率相当高,弧菌不仅作为致病因素而存在,同时也是水质有机污染和环境恶化的一个标志,而环境恶化是对虾发病的诱导因素。

④细菌在水层中的昼夜变化:申玉春等人对于南美白对虾的池水研究表明,表、底水层的细菌数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表现为下午17:00时细菌数量最多,以后逐渐减少,到午夜或凌晨(1:00时或5:00时)细菌数量最少。表、底水层比较,底层水细菌总数明显高于表层水中细菌总数,这种变化规律受水温、水体的混合作用及浮游生物分布的影响。

⑤细菌在虾池底泥中的相关变化:郭美美等人研究指出,养虾池底泥中的细菌数量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并且明显地比同期池水中的细菌量高,前期高出量在2个数量级以上,到后期可相差5-6个数量级。而于占国等人也对此做了研究,其指出虾池底泥样品中细菌数量在7月下旬前基本无变化,7月末至8月初则急剧增加了3个量级,即进入7月下旬以后,虾池底质对水质以及对对虾的影响明显显现出来。此阶段恰是虾病的发病高峰期。

有研究指出,底泥中的细菌数与有机物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而随着泥层加厚,细菌密度呈V型分布,最大密度出现在表层1cm之内,2cm以下泥层,细菌密度明显减小。

对于湛江处白虾高位池沉积物在虾池中的水平分布,养殖前期分布比较均一;养殖后期则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虾池的中心。

四、日常消毒方法的探讨

笔者在此提出一些关于水产养殖消毒方法的个人观点,供大家一起探讨。

1、对虾苗期的消毒

(1)亲虾的生物饵料一定要消毒,包括大青虫、鱿鱼等。(2)虾卵也需消毒,否则会引起水体的细菌增加;(3)在幼苗期,凡投喂饵料,最好拌料消毒。(4)暂养池进水,最好使用无残留的消毒剂消毒,然后再入棚使用。另外有研究指出,一些消毒剂使用后12小时左右效力就会大减。(5)在苗种进池前的1-2天,最好对池水再进行一池消毒,但此步骤要求消毒剂安全,不能伤害藻类。

2、对虾养成期

1、一天中杀菌的最好时机

从定性的角度来看,最好在细菌数量最少或数量最多的时候去杀。有研究指出,表、底水层的细菌数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表现为下午17:00时细菌数量最多,以后逐渐减少,到午夜或凌晨(1:00时或5:00时)细菌数量最少。

所以消毒的时间有两个,下午17:00左右或早上5:00左右。当然,也需考虑到某些因素对于消毒剂产品的影响,综合考虑使用时间。

另外是一个关于大气中细菌总数的研究,胡庆轩等人指出,非降雨日,大气细菌粒子浓度在l天内的2个高峰分别为7:00和19:00,2个低峰时分别为13:00和凌晨1:00,这一点可以做为定量研究的一个参考。

2、阴雨天的消毒方法

在6-8月常出现两种特殊天气:连续的阴雨天或强降雨,在这两种天气情况下,要不要消毒?又应该如何消毒?

实际上,如果简单的分析,连续的阴雨天应该会降低整个水体的稳定性,因为藻类、有益菌繁殖都会受抑制,水体氧气降低,养殖动物的免疫能力甚至有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

而强降雨则应该会更麻烦,有句话叫洪水过后必有灾疫,对养殖动物来说,大雨有时候就是一场洪水,如果水体稳定性没那么好,有害微生物的繁殖一定会超出我们的想像,尤其是间隔时间短的连续性暴雨,通过会带来细菌性的疾病。

胡庆轩等人的研究指出,降雨对大气细菌粒子有显著的清洗减少作用,可减少97.8%。降雨量越大,大气细菌粒子被清洗减少的就越多,两者呈非常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而商君阳等人在《降雨对秦皇岛西浴场细菌总数和可培养菌群组成的影响》一文中指出,雨后细菌总数、可培养细菌总数均有显著增加(分别上升至雨前的1.6倍及2.5倍),微生物群落结构更为复杂,其构成发生了明显改变,降雨影响了浴场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长期连阴雨及强降雨后,消毒这这个工作必需要重点对待,尤其是高温大雨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应该是消毒,抗应激强免疫的工作要适当放后。

当然,雨后消毒一定要选择温和的消毒剂,否则有可能会带来反面效果。

3、不能遗忘底泥的消毒工作

从相关的研究可以看出,底泥细菌的增长是不容被忽略的,但现实中,我们使用的消毒剂很难到达底泥,对底泥的消毒效果不佳,一些虾病反复发生可能也与此有关,对于底泥消毒的相关产品目前并不多,原理清晰的应该有四羟类底改及过硫酸酸氢钾类底改等。

4、消毒剂使用前后的注意事项

(1)用前处理有机质:在养殖中后期或某些有机质已经增多的水体,消毒时可以选用一些降低有机质的产品进行初步处理,再用消毒剂杀菌,或者要加大剂量进行杀菌,否则消毒剂的效果不明显。

(2)用后快速补菌:在水体做最后一次消毒后,建议视消毒剂持续的时间而快速进行补菌,否则有害菌反而会在短期内快速繁殖,形成优势种群,从而让疾病出现反复,难以治愈。我们原有的观念是使用消毒剂后3天左右再消毒,实际上这个观念应该存在着极大的问题,马青山在《颠覆传统操作,消毒后半天内补充益生菌有科学依据》一文中重点探讨了这个问题,他的建议是在消毒后12小时即给予补菌,而在现实操作中,在考虑温度及药物组成的前提下,这个时间甚至可以缩短到4-6小时。

5、疾病严重期的消毒方法

疾病严重的时候,细菌总数都是严重超标的,水体消毒、底泥消毒、体内杀菌一定要同时推进,而且针对水体及底泥的消毒要加大剂量,加大频次,否则细菌基数过多,极易快速繁殖。

6、最容易染病的情况

水产养殖动物最容易染病的情况有:第一,体表受伤害(苗种长途运输、拉鱼、杀体表寄生虫后);第二,甲壳类脱壳期;第三,体质虚弱应激时;第四,有害细菌大量繁殖时期。因此,对于存在这4个易感时期,一定消毒在先,调控水环境在后。当然,此时必需要选择尽量安全无刺激的消毒剂,以减少对养殖动物的干扰。

7、中、晚造养殖更应注重持续消毒

为什么江苏、山东一带,中间或者秋季这一造非常难养?主要的原因在于7-8月的温度、COD都快速上升,导致了细菌总数、弧菌总数都呈爆发式的增长,这使得以菌抑菌体系很难建立,整个水体平衡极易被打破,所以很难养成。建议如果中间时期养殖,必需要做好水体的持续性消毒工作,而此时消毒剂的选择非常重要,要尽量选择没有刺激的产品。

8、工厂化对虾养殖的消毒方式

在工厂化养殖中,如果对虾患病严重,常规的消毒方法不太起效的时候,可以考虑将池水降低,采用消毒剂大剂量浸浴的方法,当然这对消毒剂的安全性要求非常高。另外,如果在池壁触摸后有粘腻的感觉,那么在水位降低后,建立用长柄刷沾消毒剂的稀释液洗刷池壁及池底。

9、其他情况

消毒剂的效果基本可分为:灭菌级、高效、中效、低效四个等级,一般而言,消毒效果与刺激性成正比,效果越好的消毒剂,其刺激性越强,当然有些公司在消毒剂的安全性方面已做出了突破性的工作。

消毒剂不可能是智能导弹,不可能有选择的杀灭某些微生物。但是消毒剂对不同微生物的杀灭浓度是有差异的,有可能会出现某一浓度可以杀灭微生物甲,但不会杀灭微生物乙。

选择具有不同杀菌功能的消毒剂进行复配,可能会提高消毒效果,但并不是肯定的。现实中使用,除了注意相关禁忌,也要注意药物成份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于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而言,第一步应该是杀菌。疾病初起时,可能只需要外用加内服即可,但当疾病严重或暴发某些未知疾病时,一定要分别针对水体、底泥、饵料进行三合一式消毒,同时对于一些安全性高的消毒剂,可考虑增加用量,增加使用频率。

当疾病不可控或拖延时间太久时,可以考虑高效消毒剂大剂量使用,当然要考虑好相应的后果,用完消毒剂后的2天内,养殖动物的死亡量会急剧增加,此时应称为“以消代杀”——快速淘汰疾病动物,这只能做为最后的挽救手段了。同时相应的底质杀菌、内服及水体补充有益菌的工作也要按计划进行,否则水体会快速进入恶化状态。

五、新型消毒剂的研发方向

更安全、更强效、更普效、更稳定,这应该是新型消毒剂的研发方向。当然全新产品的研发会面临很多的困难,但我们可以在当前消毒剂的基础上,进行提高安全、复配增效、增加稳定的研发,市场上很多公司也在不停的努力,如通过研发改进,市场上已出现在低温下仍有良好的杀菌作用的过氧乙酸消毒剂,令过氧乙酸在防爆安全性方面得到提高;碘制剂方面,出现了可口服、不怕光、不怕高温的碘制剂,在消毒安全性上做出了极大突破。这种在即有产品基础上做出的突破,可能更容易达成,也可以做为我们水产行业其他类产品突破的一个方向。

本文更多做的是一些理念及操作上的探讨,仍缺乏足够的试验数据,希望相关研究人员能在笔者提出的一些并不确定的想法上给予相应的指正。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

fishfirst.cn。

未获书面许可,一律禁止转载!谢谢合作!

征稿

zhnggao

中国水产业领先的行业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个医院比较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voc.com/xdjzdzl/17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