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用蘑菇中毒七小时后才送医,与死神博弈

  8月15日中午,建瓯市城郊一寺庙发生一起毒菇中毒事件,8人不幸中毒,截至发稿已有2人死亡,2人尚未脱险,1人还在住院之中……

  这起中毒事件发生在中午时分,7个多小时后中毒的8医院抢救,其中5人病情危重医院抢救治疗。

  毒菇中毒抢救,没有特效治疗,治疗困难,也是一场与死神争夺时间的生死博弈。但早期通过洗胃、催吐等办法可以中辍和减少毒素的吸收,为抢救赢得不多的宝贵时间。早期还可以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通过药物干扰,对重要器官心、脑、肝、肾实施保护。相反,时间拖得越久,毒素吸收越多、越彻底,甚至可以造成对重要脏器不可逆的损害,酿成悲剧。

  这次中毒事件,由于没有快速反应,无法实施早期的科学施救,致使抢救、治疗过程更加艰难,代价更高,而且愈后也不良。蘑菇中毒五大症状要记牢了,发现不对,及时就医!

胃肠炎型

  此型中毒潜伏期短,食后10分钟至6小时内发病。主要为急性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或伴有头昏、头痛、全身无力。重者偶有吐血、脱水、休克、昏迷和谵语。一般病程短,致死率低,容易恢复。在毒菌中毒中,该类型占绝大多数,是极普遍的中毒类型。

神经精神型

  该类型的毒菌约种。其反应可为神经兴奋、神经抑制或精神错乱以及幻觉症状等。

溶血型

  溶血型中毒,潜伏期长,约6小时或更长。发病后除有恶心、呕吐、腹痛、头痛、瞳孔散大、烦躁不安外,由于红细胞被迅速破坏,且在一两天内很快出现溶血性中毒症状。表现为急性贫血、血红蛋白尿、尿闭、尿毒症及肝脏、肾脏肿大。重者还出现脉弱、抽搐、嗜睡。往往因肝脏严重受损害及心脏衰竭而死亡。

肝脏损害型

  中毒潜伏期很长,往往喝汤者中毒严重。另外幼小的毒菌子实体毒性更强。毒鹅膏菌或白毒鹅膏菌所含毒素还对肾脏、血管内皮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内脏组织均造成损害,中毒者最终因体内各器官功能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高达90%~%。

光过敏性皮炎型

  中毒潜伏期24~48小时。当毒素经过消化系统吸收后,使机体细胞对日光敏感性增高,特别是太阳照射的部位出现皮炎,如面部和手臂红肿,嘴唇肿胀而翻起,同时出现火烧般及针刺样疼痛,病程达数天之久。一般随着毒性的消失或服用抗过敏药物亦可痊愈。

此外,以下几点也值得人们引以为鉴:

1.慎用野菇,特别是“身份不明”的野菇,千万别食用;

2.对毒菇的抢救要争分夺秒,尽量缩短院外逗留时间;

3.对民间流传的毒菇抢救方法,有的不科学、不可靠、也不可取;

4.家属要密切配合,医院的抢救措施,如洗胃等;

5.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的衰退,抢救更难,愈后更差;

6.加强市场监管,杜绝野菇、毒菇上市害人。

8月,正值有“美食杀手”之称的野菇生长旺季,希望人们慎重食用野菇,远离毒菇,不让类似的事件再发生。

(来源:闽北日报 网络)

赞赏

长按







































中医治疗白癜风方法
白癫疯初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voc.com/xdjzdby/8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