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相当普通的词汇,而消毒剂对于从事养殖业的人员来说对其熟悉程度一定不亚于抗生素,那么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兽用消毒剂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介绍常见消毒方法、消毒剂分类、影响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因素以及如何科学选着使用兽用消毒剂。
一、常见消毒方法
消毒方法多种多样,按照其性质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利用物理因子作用于病原微生物,将之杀灭、抑制或清除的方法称物理消毒方法。物理消毒主要包括主要包括:机械清除法,将畜禽舍的环境卫生打扫并冲洗干净,可除去环境中大部分微生物。热力消毒灭菌法,利用热力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和变性,细胞膜发生改变,酶失去活性,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常用的方式为燃烧法干烤法、煮沸消毒法、压力蒸汽灭菌法;光照消毒法:辐射消毒主要利用紫外线、臭氧及高能射线,使菌体蛋白发生光解、变性,菌体内的核酸、酶遭到破坏而致微生物死亡。常用的方式:日光暴晒法、紫外线灯管消毒法、臭氧灭菌灯消毒法、电离辐射灭菌法);微波消毒灭菌法:养殖场很少用。生物净化法:采用生物洁净技术,不同的气流方式,通过三级空气过滤器除掉空气中0.5~5/μm的尘埃,达到空气洁净的目的。主要用于烧伤病房或手术室等。
生物消毒法:利用一些生物及具产生的物质来杀灭或清除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为生物消毒法。例如畜禽养殖场常用的粪便、垃圾的发醉堆肥,可利用嗜热细菌繁殖时产生的热杀灭病原微生物属于生物消毒法。
利用化学药物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叫做化学消毒法。用于消毒的化学药物叫做化学消毒剂。
二、兽用消毒剂的现状及分类
兽用消毒剂主要可分为两类,分别为化学消毒剂、生物消毒剂,规模化养殖场最常用的消毒剂为化学消毒剂。目前中国的兽用化学消毒剂鱼龙混杂,消毒剂市场质量参差不齐。
根据中国动物保健产品协会统计,截至年,全国通过兽药GMP的企业大概在多家,建有消毒剂生产车间的约有家左右。常用的兽用消毒药主要是:酚、醛、醇、酸、碱、氯制剂、碘制剂、重金属盐类、表面活性剂等。
1.酚类:这类消毒剂能使病原微生物的蛋白变性、沉淀而起杀菌作用,能杀死一般细菌。复合酚能杀灭芽孢、病毒和真菌。主要有苯酚、复合酚、煤酚等。
2.醛类:醛类的杀菌作用也是较强的,其中以甲醛的效果较好,也最常用。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养殖业的需求,戊二醛(如“博灭克”)、邻苯二甲醛等高效消毒剂也被广泛应用。
3.酸类:酸类消毒剂的杀菌原理是高浓度的氢离子能使菌体蛋白变性和水解,而低浓度的氢离子可以改变细菌体表蛋白两性物质的离解度,抑制细胞膜的通透性,影响细菌的吸收、排泄、代谢和生长。氢离子还可与其他阳离子在菌体表面竞争性吸附,妨碍细菌的正常活动。
4.碱类:用于畜禽消毒的碱类消毒药主要有苛性钠、苛性钾、石灰、草木灰、苏打等。碱类消毒作用的机理是阴性氢氧根离子能水解蛋白质和核酸,使细菌酶系统和细胞结构受损害,同时碱还能抑制细菌的正常代谢机能,分解菌体中的糖类,使菌体复活。它对病毒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可用于许多病毒性传染病的消毒,高浓度碱液亦可杀灭芽胞。碱类消毒剂最常用于畜禽饲养过程中场区及圈舍地面、污染设备(防腐)及各种物品以及含有病原体的排泄物、废弃物的消毒。
5.醇类:醇类主要用于皮肤、器械以及注射针头、体温计等的消毒,如75%的酒精。
6.表面活性剂类:这类消毒药又称除污剂或清洁剂,可降低菌体的表面张力,有利于油的乳化而除去油污,产生一定的清洁作用。另外,表面活性剂还能吸附于细菌表面,改变菌体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菌体内的酶、辅酶和中间代谢产物选出,阻碍了细菌的呼吸和糖酵解的过程,使菌体蛋白变性,而出现杀菌作用。常用的有新洁尔灭、洗必泰、杜米芬、月苄三甲氯铵溶液(如“拜独清”)等。
7.氧化剂类:这是一类含不稳定结合态氧的化合物,遇到有机物或酶即可放出初生态氧,而后破坏菌体的活性基因,发挥消毒作用。常用的氧化剂消毒剂有高锰酸钾、过氧乙酸等。
8.卤素类:卤素(包括氯、碘等)对细菌原生质及其他结构成分有高度的亲和力,易渗入细胞,之后和菌体原浆蛋白的氨基或其他基因相结合,使其菌体有机物分解或丧失功能呈现杀菌作用。在卤素中氟、氯的杀菌力最强,依次为溴、碘,但氟和溴一般消毒时不用。常用的该类消毒剂包括:漂白粉精、次氯酸钠溶液、二氯异氰尿酸钠粉(如“管线通”)、三氯异氰脲酸烟熏剂(如“优立净”)、碘酊、复方络合碘、聚维酮碘溶液(如“德梵氏”)等。
三、影响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因素
消毒时除了应注意消毒方法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外,还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外界因素对消毒效果的影响。不论使用哪种消毒方法,其消毒效果均受诸多因素影响,掌握了这些因素并加以利用,能提高消毒效果,反之则可导致消毒失败。
影响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消毒剂的使用浓度和作用时间。一般情况下,按照农业部批准的说明书规定的稀释浓度和作用时间进行消毒,切勿随意加大稀释倍数。
2.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的微生物对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同,同时微生物的多少也影响消毒结果。所以在消毒前要考虑微生物污染的种类和数量。一般情况下环境中的微生物抵抗力由强到弱为:芽胞(坚固的胞壁酸)无囊膜病毒囊膜病毒细菌,选择消毒剂时应根据本场的微生物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或消毒剂组合。
3.环境温度对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影响。一般说,温度越高效果越好,在冬季气温较低时消毒,尽可能的提高温度2℃~3℃,以增强消毒效果,同时可降低消毒给动物造成的应激。
4.环境湿度对消毒剂的作用效果的影响。湿度对熏蒸消毒的影响较大,湿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消毒效果。用水冲完畜舍后不要立即熏蒸,需晾一段时间,待地面上无明显积水但潮湿时进行。用甲醛或过氧乙酸气体熏蒸消毒时,相对湿度60%~80%为宜。
5.环境中酸碱度对消毒效果的影响。pH的变化严重影响消毒剂的作用。例如:次氯酸盐溶液当pH由3升至8时,杀菌作用被削弱。酸性条件下含氯消毒剂和碘消毒剂以及醛类消毒剂消毒效果增强,碱性条件下新洁尔灭等阳离子消毒剂火碱、生石灰等碱性消毒剂消毒效果增强。
6.有机物对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影响。畜禽舍内常见的有机物:尿液、粪便、饲料残渣等对微生物有机械阻挡作用、蛋白质保护作用,因此在消毒前一定要进行机械清除(物理消毒,可将环境中70%以上的微生物除去),打扫用水冲洗干净以后,晾干在进行消毒,否则会影响消毒效果。
7.拮抗物质。季铵盐类/洗必泰类与肥皂一起用会失效,次氯酸钠/过氧乙酸禁止与其中和剂大苏打(硫代硫酸钠)一起使用。
8.空气消毒时消毒剂的粒径。在进行空气消毒时,消毒剂的雾化粒径直接影响空气消毒效果,使用新型的喷雾器械将消毒剂以细小的微粒喷洒至空气中,形成消毒剂的气溶胶,能够提高消毒剂空气消毒效果。有资料认为当雾滴直径减小一半时,单位面积上的雾滴数约增加8倍,例如雾滴微粒为10μm和20μm时,单位面积上的雾滴数分别为个/cm2和个/cm2,如果雾滴直径在μm时则仅为19个/cm2;为了对空气消毒,必须使雾滴在空气中滞留的时间尽可能地长,才能达到对空气的消毒的效果,雾滴微粒为l0μm、50μm和μm时,雾滴的降落速度分别是0.3cm/s,7.0cm/s,26cm/s,后二者的沉降速度分别为前者的35倍和80倍以上,建议雾滴粒径控制在20~30μm之间,既不会刺激畜禽呼吸道又可以提高空气消毒效果。
四、如何科学选择和使用消毒剂
选择消毒剂时首先应明确使用的目的和对象,比如是为了预防消毒还是疫源地消毒。后者又分为终末消毒还是随时消毒。常规消毒用中低效消毒剂,终末消毒、疫情发生时用高效消毒剂,并加大使用浓度和使用量(常规每周2次,发生疫情时每天1次)。
其次选择消毒剂时应考虑需控制的微生物的类型和数量,市售消毒剂的抗菌谱,消毒剂的品牌(选择农业部兽药信息网上批准文号能够查到的消毒剂,选择知名企业的消毒剂),浓度、使用方法和接触时间(按说明书操作),待消毒物体的材质和对消毒剂的兼容性,反复使用,对设备表面的腐蚀程度(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尽可能选择安全高效低毒的消毒剂),可能影响杀菌效力的表面有机物数量,对操作者的安全性,交替使用方案和对产品的影响。
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
(1)根据物品的性能及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一般选择2~3种消毒剂,交替使用,至少一种是高效消毒剂)。
(2)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
(3)消毒剂应定期更换,易挥发的消毒剂要加盖,并定期检测,调整其浓度。
(4)必要的消毒设备:根据消毒方法选择,如果空气消毒建议使用雾滴能够达到20~30μm。
(5)采用农业部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方法或消毒效果评价测试片定期对本场消毒效果进行评估,一般临床使用消毒剂后对病原微生物的杀灭率≥90.0%为合格。
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治疗皮肤病最专业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