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主要疾病临床用药方法之
兽医消毒的理论与实践、基本概念
所谓消毒即是杀死病原微生物。它构或了目前畜牧养殖业中疾病防疫的核心内容之一。从理论上讲,消毒能够完全控制家畜传染病的发生,因为消毒即是杀灭病原,切断了疫病的传播途径,没有了病原要发生疫病也就不可能。但是任何事物并非绝对的,消毒能够杀死病原,但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将养殖环境中的病原%的杀死。但是,大量的实践证明,定期正确消毒,可以使一个猪场的疫病发生率降低50%~80%以上。
另外,消毒一个很重要的其他方法不能替代的功能就是控制猪场现今用生物疫苗药品和化学治疗药品所不能控制的一些重要病毒性疾病。目前用于临床中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极少,而部分疾病的病原发生变异形成多种血清型或亚型。用普通单价疫苗来控制疫病效果十分不理想,对某些新发病(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征)等还没有研究出可靠有效的疫苗。
PRRS的免疫问题及防制措施:一般认为明智地使用弱毒疫苗在预防和控制PRRS中是有价值的,但是:
·疫苗病毒能持续存在数周和数月;
·疫苗病毒能从免疫猪传播给非免疫猪;
·疫苗病毒能通过胎盘引起先天性感染;
·疫苗病毒能持续存在于公猪并通过精液传播;
·疫苗诱导的保护性免疫形成慢,有时不能产生抗体。
·已证明,疫苗病毒能从免疫猪向非免疫母猪传播,和从免疫猪群向未免疫猪群传播,并随后出现由疫苗病毒诱导繁殖障碍。因此为了安全起见,最好不在猪场使用弱毒疫苗,特别是在那些还没有得到正确诊断的猪场,禁止使用。
严禁使用弱毒疫苗的三大猪群:PRRS阴性猪群;妊娠母猪;育龄公猪。
研制PRPSV灭活苗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尤其是现地毒株灭活疫苗,保护率可达70%~80%。第二代疫苗包括重组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一旦研制成功,则可有效地解决PRRS弱毒苗地安全性问题和灭活苗效能的不确定性问题。在目前我国控制本病主要为综合防治措施。
口蹄疫(FMD)病毒目前有7个主血清型包括A、O、C、SAT1、SAT2、SAT3以及Asia型。而这7个主型之间彼此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原性。显然,如果对一个猪场只是使用O型口蹄疫灭活油佐剂苗,并不一定保证这个猪场不发生口蹄疫,因为猪场还可能发生A型和C型口蹄疫。单从口蹄疫这个对猪场具有毁灭性打击的疫病来说,使用疫苗控制并不是目前最好的方法,而用隔离封锁消毒方法来控制该病是根本。从严格的高度上来讲,掌握消毒的基本原理,遵守消毒规程是每一个养殖工作者的义务,无视消毒的重要性就等于一个养殖企业的“自杀”。
二、防腐消毒剂
通常所指的消毒剂是能迅速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防腐剂是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药物。但这两类药物的划分是相对的,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只是存在剂量的不同。
本类药物的作用特点是对病原和动物机体的作用无选择性,对活的细菌和细胞都可能表现为蛋白质变性、沉淀,酶的活性消失,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甚至使细胞破裂或溶解。临床上不把这类药物划分为化学治疗药物而单独列为一类是因为:
1、本类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差,对动物机体的毒副作用大,一般不可通过内服或注射途径给药。
2、病原对本类药物不会产生抗药性,临床使用剂量通常为杀死病原体的剂量,接触到消毒剂的病原来不及产生抗药性就被杀死。
3、本类药物主要用于体表皮肤、粘膜、伤口、器械、排泄物和周围环境的消毒。
三、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一)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当然对组织的刺激性也越大。使用时,应根据各种消毒剂的特点及消毒对象选择合适的浓度和足够的作用时间。对养殖环境消毒可适当作剂量加倍,因为大部分消毒剂商品,为了市场的竞争,通常把消毒剂的剂量定在临界杀菌稀释浓度,照此剂量使用虽然有效,但效果有限,对环境和器具的消毒通常应让消毒剂与消毒对象作用1小时。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一个平衡点。环境中的消毒剂,经过空气、阳光,有机物的中和降解,药效逐渐降低,因此消毒剂的有效时限是一定的。如含氯消毒剂在液体条件下经过24小时,其有效成份含量会降低50%以上。据此,诸如脚踏消毒槽中的消毒液必须定期更换。常用消毒剂如氢氧化钠3~7天应更换一次,有机酸、含氯含碘卤素消毒剂应在1-2天内更换一次,复合酚类消毒剂可以7天更换一次。
(二)温度
温度与消毒剂的作用成正比。一般情况下,消毒的环境温度每增加10℃,消毒作用效果增加1倍,如表面活性剂在37℃时的杀菌浓度为20℃时的一半时,消毒效果相同。当然某些消毒剂如甲醛是以汽化的形式对空气、物体表面进行消毒,保持必要的温度是产生消毒效果所必须的。
(三)有机物的存在
如果消毒环境中有大量的有机分泌物存在,自然会与消毒剂发生中和或降解反应,有机氯类如次氯酸盐,二氯异氰尿酸盐,三氯异氰尿酸盐,无机碘及其络合物如碘制剂,碘甘油复方碘制剂,聚维硐碘,重金属盐类、醇类、醛类。因此,在兽医临床消毒实践中,对环境的消毒,事先必须做机械消除打扫,然后用水冲洗再泼洒消毒剂,对动物体表(皮肤、粘膜、创面)的消毒应首先清创,除去脓血或溃烂组织,再施防腐消毒剂。
(四)微生物的特点
病原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如病毒对碱、酸类敏感,2-4%烧碱对于养殖环境的消毒仍然是最可靠的品种。氧化钙又名生石灰与水混合时生成碱性的氢氧化钙而起到消毒作用,在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形成碳酸钙而失效。因此生石灰加水制成石灰乳时,应现配现用,一般将CaO加水制成10%-20%的石灰乳使用。处在生长繁殖期的细菌,螺旋体,霉形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对一般消毒剂均敏感,而具有芽胞的病原菌和病毒应该使用较高的浓度。
对于作为养殖兽医临床消毒剂来说,必须有杀灭病毒的作用,具备杀灭病毒特征的消毒剂是兽医临床消毒的核心。因为引起动物包括猪的病毒性疾病较多(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日本乙型脑炎、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征、水疱病、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目前对病毒性疾病有效的化疗药物极少甚至缺乏;对于绝大部分细菌性感染的疾病,已有较好的预防与治疗药物;因此,作为兽用消毒剂对病毒有效是第一前提。
四、对病毒有效的消毒剂
(一)含氯消毒剂
次氯酸盐、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盐、二氧化氯(二氯异氰尿酸盐、猪饮水中的耐受浓度为10-20ppm,可连续饮水)
(二)含碘消毒剂
碘伏(碘甘油为含碘和碘化钾均为1%的甘油溶液,用于体表蹄部防腐消毒)
(三)酸、碱消毒剂
最常用的是苛性钠(NaOH)生石灰、甲酸、水杨酸(水杨酸和苯甲酸,通常制成复方制剂治疗皮肤霉菌病)
(四)复合酚
消毒灵,华威Ⅱ号、菌毒敌、农乐等(含酚和醋酸复方制剂)单方酚类包括酚、媒酚、六氯酚对病毒的杀灭效果较差或基本无效。
(五)醛类
甲醛、聚甲醛、乌洛托品、露它净、宫炎清。甲醛对病毒虽有较好的杀灭作用,也是目前通过熏蒸消毒空气的有效消毒剂,但具备较强的刺激性,气味不好,且属致癌可疑物,安全使用受到一些限制。(露它净是甲酸与磺酸间甲酚衍生物,主要用于牛、猪的慢性子宫内膜炎,子宫颈炎、阴道炎及由上述病因造成的不育症、育成猪直肠脱出和创伤、烧伤)。
(六)氧化剂
高锰酸钾、过氧乙酸(高锰酸钾0.1%溶液用于冲洗粘膜、创伤及溃疡,0.02%溶液用于冲洗膀胱、子宫、阴道等组织。过氧乙酸又名过醋酸,过氧乙酸具备了作为一个理想消毒剂的多种要素,最大的不足是不稳定,需要现配现用,有条件的大型养殖场可以自己配制。
制备方法①冰醋酸ml加浓硫酸7.1ml,混匀加30%过氧化氢70ml,摇4小时过夜,生成过氧乙酸的含量为16-20%。制备方法②取冰醋酸ml,加入浓硫酸15.8ml,搅拌均匀后加入过氧化氢ml,室温下静置72小时,可生成18%过氧乙酸。0.5%的溶液用于养殖环境消毒,0.3%溶液每立方米30-50ml,用于带体消毒)。
猪内服高锰酸钾用于肠道防腐消毒的饮水浓度为0.1%。中毒浓度为0.3%~0.5%。值得说明的是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包括新洁尔灭(溴苄烷胺)消毒净、杜灭芬等对病毒的作用极差或基本无效,本类消毒剂要用于兽医临床消毒必须加入对病毒有效的消毒剂制成复方制剂,单方季铵盐类消毒剂对兽医临床消毒无意义。络合碘(双季胺碘)对病毒有效。双链季胺盐类癸甲溴氨溶液,在大剂量高浓度时才对病毒有效。
五、疫病预防消毒的方法
(一)预防性消毒(日常消毒)
根据生产的需要在养猪场所制定的常规性的定期的消毒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定期向消毒池内投放、更换消毒剂;对栏舍、道路、猪群的日常消毒;临产前对产房、产栏及临产母猪的消毒;仔猪的断脐、剪耳号、断尾、阉割时术部消毒;医疗器械体温表、注射器、针头、手术器械的消毒;饮水及其空气的消毒;进口出人员及其运输车辆的消毒。
(二)临时消毒(随时消毒、即时消毒)
当猪群中有少数猪发生一般性疫病或突然死亡时,为了防止患猪扩散或传播病原体对患病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接触的场地,用具及其工作人员所进行的局部强化消毒。
(三)终未消毒(大消毒)
采用多种消毒方法,对全场或部分猪舍进行全方位的彻底清理与消毒。
·患猪痊愈,转移或死亡而离开栏舍后消毒;
·烈性传染病流行初期消毒;
·疫病流行平息后,准备解除封锁前消毒。
(四)带体消毒:
一般是指在疫病流行期间,使用毒性较小,刺激性较低的消毒剂对畜禽机体体表和养殖环境同时进行喷雾消毒的过程。载体喷雾消毒对呼吸系统感染(如胸膜肺炎、支原体肺炎、猪流感、多杀巴氏杆菌病(猪肺疫)、萎缩性鼻炎、链球菌病、沙门氏菌病发病防治效果更明显。其目的和要求如下:通常是在疫情发生时对养殖环境和机体进行紧急性治疗消毒处理。必须选用刺激性低的消毒剂,通常用喷雾消毒(不能用的工作浓度(2-4%)的氢氧化钠、2%或5%碘酊、来苏儿溶液,单方工作浓度的苯酚、煤酚溶液进行带体消毒)。
1、常用带体消毒剂的品种及浓度
(1)过氧乙酸溶液:浓度0.3%,作用强、迅速,广谱消毒剂
(2)二氯异氰脲酸盐:50ppm-ppm(注:在重大疫病流行期间特别是发生口蹄疫等病毒性疾病时,可在饮水中加25ppm的二氯异氰脲酸盐,让猪自由饮水)。
(3)含碘制剂:不能使用2%、5%的碘作带体消毒,各种含碘消毒剂包括复方碘制剂带体消毒的浓度为0.%-0.01%(以碘含量计)。
(4)酚类消毒剂:单方酚类消毒剂不得作带体消毒使用。复合酚消毒剂(45%酚加25%醋酸,农福系列消毒剂)可按1:-1:0的稀释度用于猪的带体消毒。
(5)次氯酸钠:带体消毒浓度0.1%。二氧化氯:通常浓度为2%-2.5%(配有活化剂),带体消毒浓度为0.01%(以二氧化氯计)
(6)季铵盐类消毒剂;本类药物对病毒效果较差,通常对口蹄疫病毒无效,常用的品种有新洁尔灭(Bromogeraminum)、度米芬(Domiphenbromide)、消毒净(TetradecylMethlpyridiniumBromide)、癸甲溴氨(Deciguan,)。本类药物的刺激性较低,可以用较高的浓度来作带体消毒,控制细菌性疾病有较好效果。如新洁尔灭带体消毒浓度为0.1%。当然可以用带有杀病毒作用成分的复方季铵盐类,作为带体消毒来控制病毒性疾病。通常度米芬和消毒净的带体消毒浓度为0.02%,癸甲溴氨带体消毒浓度为0.01%。
2、带体消毒的喷雾剂量
一般以猪体基本湿润为度,每平方米用50-ml稀释的药液即可。
3、喷雾消毒的技术
喷雾产生药液微粒的直径以7-10μm为宜,过大不易到达气管,过小会进入肺泡表现较强的毒性反应。喷雾带体消毒或以冷清水喷雾降低温度后,应特别注意栏舍的通风换气。
4、消毒次数
3周龄以下的鸡群(哺乳仔猪)可每周消毒1~2次;3~6周龄的鸡群(断奶仔猪)可隔天消毒1次;7周龄以上的鸡群(育肥猪)可每天消毒1次。消毒剂稀释用水:选用井水或自来水;冬季消毒水温控制在30~40℃,以免动物感冒;夏季气温较高时,可使用凉水,起防暑降温作用。动物接种前后48小时停止带体消毒。
(五)饮水消毒
俗话说“病从口入”。饮水是养殖环境中与动物机体接触最为密切的因子之一,人类的饮水总是通过高温灭菌的。牲畜的饮水标准虽然还不能达到与人类同等的要求,但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漂白粉:每吨水中加含约25%有效氯的漂白粉2-4克;(30分钟)。没有过滤水(浑水)6-10g/吨。
二氯异氰尿酸钠:每吨水中加本品2克;(30分钟)
碘酊:每吨水中加2%碘酊ml(5g碘)
其他复方碘制剂饮水消毒参照该剂量;(15分钟)
二氧化氯:每吨饮水中加二氧化氯1克;(30分钟)
过氧乙酸:每吨饮水中加过氧乙酸1克;(30分钟)
高锰酸钾:每吨饮水中加高锰酸钾30-50克(放置60分钟)
注:弱毒苗免疫接种前后36小时暂停饮水消毒。
(六)空气消毒
过氧乙酸:加热熏蒸(相对湿度在60-80%),按每立方米1-3g(过氧乙酸计量)稀释成3-5%溶液,放到容器中加热蒸发,密闭门窗1-2小时。
甲醛熏蒸消毒:按每立方米用36%-40%甲醛(福尔马林)25.0ml高锰酸钾12.5g,热水6.25ml,具体方法:先将甲醛溶液放入容器中,倒入热水,再混入高锰酸钾,混合后1-2分钟反应完毕,室温最好控制在18℃以上,关闭门窗,消毒时间12小时以上。消毒完后,可以直接用浓氨水溶液(小心处置)放到平皿中,以吸收剩余甲醛蒸汽。
乳酸熏蒸:将乳酸配制成10%的溶液,关闭门窗,放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半小时后,开户门窗,每立方米的空气用乳酸2~4g,消毒环境温度要求在12℃以上。
六、消毒程序
(一)猪场环境消毒计划
·猪舍门口常年设置消毒槽,使用3-5%的烧碱溶液。
·场区至少每半年用药消毒一次;
·舍内走廊每周消毒2次;
·每月一次载体消毒。
(二)根据消毒的环境,消毒的对象,消毒的目的以及疾病流行的特征,正确选定消毒剂达到最佳消毒效果的规程称之为消毒程序。
例如全进全出系统(All-inandall-outsystem)中栏舍消毒程序的一般的基本步骤为机械性清除――高压水冲洗――喷洒消毒剂――消毒自来水冲洗――熏蒸(甲醛)――干燥――喷洒消毒剂――消毒自来水冲洗――干燥――转进猪群。
欢迎大家继续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最好北京白癜风治疗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