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山西是文物大省,近年来专家们也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文物,此外也有一些青铜器流落民间社会,但好在最后都成功的回到了专家们的手上。比如,有一件独一无二的木胎青铜器,可谓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专家们拿到之后也感到十分诧异……究竟它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对于青铜器,想必很多读者都不陌生,它是铜,锡和铅等组成的一种合金,刚铸造完成是金黄色,但时间长就会氧化形成铜绿,也就变成了我们如今在博物馆中见到的青铜器。考古研究表明,青铜器最早起源于两河流域,距今约多年的历史,到后来青铜文化传入到我国的黄河流域,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华夏文明特色的青铜器具。在距今约多年前,我国古代先民就开始制作青铜器,一直到商周时期青铜文明发展到鼎盛,并一直延续到秦汉才逐渐被铁器文明取代。
在商周时期,青铜器具不仅仅是食器和用器,还是重要的礼器,即代表着礼仪制度,象征着权力,财富,身份和地位等等,总之象征意义往往高于实际作用。在考古发掘中,专家们出土的青铜器种类繁多,数量更是不计其数,比如最早的青铜器——青铜刀,各种食器如鼎,鬲,甗和瓿等等,还有大型的青铜器如编钟和车马等。然而,青铜器是文明进步的象征,但专家们经过研究也发现了一些青铜器的各种弊端,甚至对人体健康也有负面的影响。
总的来说,青铜器有三大弊端:第一,造价高昂,在商周时期只有贵族阶层才能用青铜器,从君主到王侯,他们能使用的青铜器数量依次递减,处于最底层的平民百姓则不允许使用青铜器,一方面是规定,另一方面他们也用不起;第二,盛放食物容易腐烂,因为专家们经过研究发现,青铜器容易氧化,比如装一盆肉汤放一晚上就变味了,即便没变质也有一股铜臭味让人难以下咽;第三,青铜器中含有少量重金属,比如铅粉,这种物质会随着食物一起进入人体,最终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因此很多商周时期的君王都很短命,铅中毒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不过,古代的工匠们也不傻,他们肯定也发现了这些弊端,于是有些工匠就想出来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将木器和青铜器相结合,制造了一种木胎青铜器。
木器我们也都很熟悉,即木质的器具,如木碗,木盆和木桶等。考古研究表明,古人制作和使用木器的历史要远远早于青铜器,并且木器还一直延续至今,而青铜器早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比如,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专家们就出土了一件木碗,虽然制作的很粗糙,保存的也不完好,但它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木器,距今约多年。相较于青铜器而言,木器有很多优点,比如材料广泛,随手就可制作,而且还轻便易于携带,最关键的是木器盛放食物还有保鲜的功效。最终,聪明的古人就将青铜器和木器结合,将二者的优势结合在一起,也将弊端消除了。
木胎青铜器就是典型代表,它如今也收藏在山西省博物馆,成为了一件国宝级文物。这件木胎青铜器叫做木胎铜鎏金壶,高约19.8厘米,为敞口,口径约17.3厘米,腹部直径约12.2厘米,重量约2.3千克。木胎铜鎏金壶的外部是青铜铸造,还有鎏金的纹饰,看起来十分华丽,但其内部却是木质的胎壶,简单来说就是“铜包木”结构。如此一来,它既有青铜的优点,奢华精美,也有木器的优点,保存食物不变质,也规避了青铜器含有重金属的一大弊端,因此这一独特的设计让专家都感到脑洞大开,绝非是一般人能想到。
木胎铜鎏金壶既有外在美,也有内在美,可谓是“内外兼修”,但不过这种设计却没有延续下来。对此,专家们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是另外一种器物取代它,即陶瓷器具。其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代表性器具,如果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它自然会被新器具取代,对我们人来说自然也是如此。参考资料:《青铜器的文化与收藏》作者:莫阳,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