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救治中应用利尿的原理是:给患者注入含钠的等张液体如生理盐水、林格液后,可能增加肾脏对一些分子的排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医院内仍被大家认为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中毒救治方法。
但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对利尿持保守观点。利尿对于存在有液体丢失的患者可能更为有效,因为这样可以通过恢复肾脏灌注而增加毒物排泄。
一旦容量复苏完成,持续的液体输入只会成比例地增加尿量,对提高肾小球滤过率效果有限。对于毒物的排出其决定因素在于后者,而非尿量。
另一方面,在利尿的过程中,因为大量输液可能增加细胞外流量,可导致肺水肿和脑水肿。使用呋塞米可能导致代谢性碱中毒及低钾血症。
多项的临床及动物实验并没有表明利尿对药物过量有效,因此这使得大家对其持谨慎的态度。
国内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实用急性中毒全书》中持同样观点。很多毒物及其代谢物随尿排出,输入大量葡萄糖液同时注射利尿剂使毒物排出是传统抢救措施之一,但排毒效果不好,且快速、大量注入葡萄糖可诱发肺水肿,脑水肿。
利尿排毒目前只用于通过改变尿pH值而加强排毒。通过pH值的改变可以使毒物分解为离子促进肾小球过滤,减少肾小管重吸收,最终增加排泄。例如可以通过碱化尿液使一些弱酸性物质排出,例如水杨酸、苯巴比妥、氯磺丙脲、氨甲蝶呤、氟化物等。酸化尿液因为效果有限,在临床上已经不使用。
答案摘自《急诊科主任医生问》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