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生物对消毒剂抵抗力排序
1)朊病毒(疯牛病、库鲁氏病等等);
2)细菌芽胞(休眠状态的细菌);
3)分枝杆菌(结核杆菌等等);
4)亲水病毒(甲肝病毒等等);
5)真菌、藻类、原虫;
6)细菌繁殖体(芽胞在适宜条件下萌发的正常状态的细菌);
7)亲脂病毒(HBV、HIV、HiN1等等)
2.常用的一些水产消毒剂介绍
1)戊二醛:
年发现,曾被誉为继甲醛和环氧乙烷后的第三代化学灭菌剂,广泛用于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的消毒和灭菌,分子式:C5H8O2。
优点:便宜,适宜多种材料;
缺点:吸入性毒性,损害呼吸系统;过敏,明显的粘膜毒性和眼、皮肤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结膜炎、鼻炎、头痛、咽痛和哮喘,诱发结肠直肠炎爆发;致突变,致畸反应,污染环境等等。
2)甲醛CH2O:
近年来发现对人和动物有致癌作用,应用受到极大限制,目前主要用于透析器消毒或灭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局部环境的消毒等。
甲醛和戊二醛都有用于水产养殖消毒,甲醛用于水霉病,戊二醛在水产养殖上使用较多。都属于污染环境和毒害生物型产品。
3)含氯消毒剂
无机氯:次氯酸钠,次氯酸钙(漂粉精),氯化磷酸三钠。
有机氯: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氯胺。
杀毒机理:生成次氯酸,次氯酸生成新生态氧,使蛋白质变性;次氯酸扩散到细菌表面,穿透细胞膜氧化菌体蛋白。
影响因素:随温度升高,杀菌能力加强;随pH升高,杀菌力减弱;随水体中有机物质含量升高,杀菌力变弱。
优点:是杀菌效果较好、使用范围广、价格较便宜、使用方便。
缺点:属中等毒性的消毒剂,而且在消毒过程中与有机物反应会生成近10种有强烈“三致效应”致癌物,产品不稳定、腐蚀设备、对皮肤有致敏性,有氯味、不易冲洗、有抗药性。氯制剂是目前国内各个行业应用最为广泛的消毒剂,也是癌症高发的罪魁祸首之一。
氯消毒剂的致癌性:氯化产生的副产物有多种,主要有:三氯甲烷、二氯溴甲烷、氯酚、二氯酚、三氯酚、二氯乙氰、一氯二溴甲烷等,其中将近10种致癌,另外大量饮用氯化后的饮用水,泌尿、消化系统疾病增加。
水产养殖中使用会造成水质发粘和塘底板结
4)四羟甲基硫酸磷
概述:工业和水产养殖中大量使用的一种产品,表活类的一种。
工业:主要用作灭藻剂和杀菌剂,但因其副产物对环境污染大,使用后严格要求做环保处理,一般用高级氧化技术+膜过滤技术解决其环境隐患。
水产养殖中:因起能有效降低水体表面张力,增进空气中氧气和水体的交换,因此被商家冠于“纳米氧”的美称;和抗生素类配合使用,杀灭细菌藻类;做成改底类产品。
和氯制剂一样,该产品是养殖水体环境污染的元凶之一:拿含量75%的该产品来说,其含有11%以上的活性磷,大家都知道水体中蓝藻爆发,除了氨氮过高,磷高也是关键因素,世界范围内对废水中的磷指标都有严格的要求,该产品使用后,磷靠什么降解?
该产品处理水原理:吸附水中的颗粒使之沉淀,水中泥土颗粒或杂质溶胶一般带负电荷,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有效沉淀它们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从本质上来讲,只是物理吸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将问题掩盖在塘底,最终导致池塘底部有害物质淤积,塘底板结老化,形不成生态平衡。
四羟甲基硫酸膦还原性很强,接触水后或见光均能加速空气对它的氧化,易与氧化剂作用生成磷酸酯,酸类可使它的结构发生改变失去正电荷从而失效。水体中溶解氧和塘底氧化性物质的存在对池塘水体和底部的氧化还原电位意义重大,被它大量消耗,必然导致水体溶解氧减少和氧化底层向还原态的转化。倘若一个地区长期大量使用该类产品,不仅会造成池塘湖泊河流的老化,而且会持续造成蓝藻和有害水生植物的爆发,造成生态问题。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