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防职业性急性氨中毒,5个环节需把握

职业性急性氨中毒是我国法定职业病之一

年4月21日,我国颁布了GBZ14-《职业性急性氨中毒的诊断》,并于年11月1日实施。该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急性氨中毒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级及处理原则。

劳动保护急性氨中毒症状表现

急性氨中毒多由容器爆炸、管道断裂、阀门失灵、运输事故等各种意外原因引起,主要表现为呼吸道黏膜刺激和灼伤,重者有肺部炎性损害表现。

低浓度的氨气对眼和潮湿的皮肤能迅速产生刺激作用,潮湿的皮肤或眼睛接触高浓度氨气会引起严重化学烧伤。

高浓度氨气对眼睛有强刺激性,可引起疼痛和烧伤,导致明显炎症并可发生水肿、角膜混浊和虹膜发炎。长期接触低浓度氨气,会有慢性眼睛和呼吸道刺激症状。

劳动保护如何诊断为职业性急性氨中毒

目前我国氨中毒只有急性中毒诊断标准。根据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

氨气的职业史,以急性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和胸部X射线影像学检查为主要依据,结合血气分析及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类似疾病后,方可诊断是否是职业性急性氨中毒。

劳动保护涉氨企业如何预防

一、储存环节

生产、使用、储存、运输氨的容器、管道应密闭并有足够强度,应建立并执行设备检查维修制度,防止作业过程“跑、冒、滴、漏”发生。

液氨罐应储于阴凉通风场所,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

液氨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液氨钢瓶及附件损坏,不可与其他物品混储混运;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应设在仓外;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设置与储罐匹配的喷(水)雾设施。

二、生产使用环节

生产、使用车间,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应急撤离通道、合格的防爆灭火器材、现场急救用品、泄漏应急处置工具;现场应安装氨气监测仪,设置冲洗喷淋设备和必要的泄险区。

禁止使用产生火花的设备或工具,车间地面应平整防滑,易于冲洗清扫,可能产生积液的地面应做防渗透处理,并采用坡向排水系统,其废水纳入工业废水处理系统。

氨要远离火种、热源,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接触。

三、运输、装卸环节

液氨运输、装卸应严格按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理法规进行,运输人员不少于2人,要有危化品运输资格并用专用车辆运输,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与密封,运输过程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其他物品混运,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置设备,途中应防暴晒,应按规定路线行驶,不许在人口稠密地停留。

四、个人防护

工作时应选用耐腐蚀工作服、防碱手套、眼镜、胶鞋,根据作业场所检测结果佩戴全面罩或半面罩防毒口罩;防毒口罩应定期检查以防失效。

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进食、饮水,工作完毕应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五、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

企业应做好员工上岗前、在岗期间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禁忌证者和疑似职业病患者,并妥善安置。

应加强液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过程的职业卫生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建立液氨及浓氨水容器、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维护检修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

应定期检测作业场所氨气浓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工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均应正确理解氨的安全技术说明书,企业主要负责人、安技部门主管领导和主管人员应参加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组织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并考试合格,工人三级培训中应培训职业病防治知识,掌握必要的自救、互救方法,掌握应急处置和个人防护措施、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保养方法。

本文节选自《劳动保护》杂志年1期《职业性急性氨中毒的预防》一文。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佐伊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会传染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voc.com/xdjzdzl/6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