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山藏着一处把家安在古董里的梦幻古村

“你了解云南吗?”

“这不是废话咯,我可是土生土长的最能耍的云南人”

“那你知道马壁村吗?”

“马...壁...村......?”

  “总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总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总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今天,我被一个百度百科都搜不到的地方征服了。”他们说这里,叫马壁村。

未曾到过文山广南马碧村的你,真的算不上是骨灰级“玩”家。

  隶属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者兔乡的马碧村,距广南县城67公里,是一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千年壮寨。全村共有户,人,全部为壮族,在这个不为人知的古村过着田园诗歌般的生活。

  这里距离广南县城67公里,交通不是很方便,现在通往村子的仍然是土路,一下雨便无法进入村子,这也使得马碧壮族村寨的原始风貌和人文景观鲜为人知。

  村前有一条宽50米的马碧河,一座吊桥横跨河面,是村子外出的必经之路,也是无数旅者的回忆之地。每个来到这里的人,或是祈愿,或是留念,像是一种仪式感。马碧河两岸是稻田成片,房屋前后绿树成荫,果树成林,美得不像话。

  来到马壁村,就像是一场美妙的时光探奇。远远看着吊脚楼上的老人和猫,温暖的让人一瞬间热泪盈眶。或许,这才是内心真正的平静吧...

关于马壁村名字的来源,还有一个接地气的说法。

  村子里的人说,早在千余年前,这个村子的祖先赶着壮族人家最得力的水牛,带着最轻便的生产生活工具,迁徙路过这里,然后决定继续赶路,决心寻找一处符合稻作民族“居水头、驻田坝,鱼肥水美、稻谷飘香”的田园水乡定居。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领头那匹托着祖宗牌位和家族族谱等珍贵物件的红鬃马,径直向山顶上冲去。到了山顶红鬃马便再也不动,并打着响鼻,向祖先头人连连示意。

  祖先头人一看这场景,便觉得这是马的旨意:“这可能是天意,这马逼着我们不走了,咱们就在这儿安家吧”。此后,祖先头人就把这个村子取名为“马逼”。建成后的马碧村民风淳朴,家业兴旺,找到这如“碧玉珍珠”的水寨山乡,祖先头人格外欣慰。

  当即决定村子的名字照喊,仍叫“马逼”,但这个“逼”字,要换成金珠碧玉的“碧”字。从此后,“马逼”就改成了“马碧”,同时,也将寨前的清水江改叫“马碧河”。

  马碧村既然号称“千年壮寨”,也算是个“千年老古董”了,所以这里到底有没有古董呢?

  果不其然,刚到村口就惊呆了,这个村子,许多人家住的房子都是“古董”级别的。全村总共就余户人家,却还有户人家保存着吊脚楼。傍山而居依水而建的杆栏式吊脚楼,是马壁村的一大特色。部分杆栏式民居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据当地人介绍,马碧村的大部分民居都有余年历史,其中几幢的年纪约有年。为了保护民族风格的建筑,目前村子里只有10栋砖房。大部分房屋都还保持着干栏式建筑最传统的样式。

  这种楼均是木结构,用青瓦或茅草覆盖,通风凉爽。房屋两端向外延,以增加房屋使用面积,这里的村民多用来作卧室或布置姑娘精致的闺房。大门前屋檐建凉台或吊脚长廊,供夏天乘凉闲谈或者妇女做针线活。

  夏天稍热的时候,村里的妈妈和姑娘们便坐在长廊上家长里短闲聊着刺绣,是不是发出“咯咯咯”的笑声,可不热闹。很多壮族美丽的刺绣也都是诞生在吊脚楼的凉台上。

  所以说马碧村户户都是刺绣高手,游走在村里会不时的发现有老人坐在自家屋前晒着太阳、绣着鞋垫或衣服。家里人身上的衣服,大多都是出自她们之手。

  都说少数民族天生多才多艺,马碧村的人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这里的手工艺品种类繁多,什么刺绣、编织、陶艺、纸艺、绣缝、木作多不胜数,特别是壮族手工刺绣、编织更是延承了几千的历史,承载着壮民族的文化传统,美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多艺、自立更生的美好品质。

  之所以对马碧村如此情有独钟,除了可以感受到淳朴、鲜活的民族风情之外,更为珍贵的是,在这里寻觅一种在都市森林里久违的轻松与感动。

生活的诗和远方,都不如家里的三尺厅堂。

  虽然交通闭塞,生活全靠自给自足,每年务农的人均收入只有两千多元,但他们依然坚守在家里。村民总说:“家里有老人在,我儿子才三岁,我是家里所有的依靠,就算没钱也不能出去打工。”正是这种纯粹的温暖最动人...

这个堪称中国版绿野仙踪的地方就在

文山州广南县者兔乡的一个小自然村

距离村委会7公里,

从昆明(东部客运站)每天有5班车到广南,然后在转小巴车到者兔乡,到乡里就很好找了,路痴也不用害怕,可以请求当地的老乡帮忙,这里的人都很热情好客,不用担心~

转自:文山文笔塔网









































全国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白癜风治疗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voc.com/xdjzdzl/6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