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蓝色「药圈」可快速 加压喷射气水洗涤法
(六)安瓿的干燥和灭菌
安瓿洗涤后,一般要在烘箱内用℃~℃温度干燥。盛装无菌操作或低温灭菌的安瓿则须用℃干热灭菌1.5小时。大量生产,多采用由红外线发射装置与安瓿自动传送装置两部分组成的隧道式烘箱,隧道内平均温度℃左右。采用适当的辐射原件组成的远红外干燥装置,温度可达℃~℃,一般℃经5分钟,能达到安瓿灭菌的目的。干热灭菌后在层流环境下保存,存放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
二、注射液的配制与滤过
(一)注射液的配制
1.原辅料的质量要求与投料计算
2.配制用具的选择与处理
3.配制方法药圈会员整理
(1)稀配法(原料质量好):一次加溶剂至全量
(2)浓配法(易产生澄明度问题的原料)
(3)活性炭在酸性溶液中吸附作用较强,在碱性溶液中出现“胶溶”现象
(4)配制油溶性注射液,注射用油应在℃-℃温度下加热1-2小时,冷却后配制。
(二)注射液的滤过
1.滤过机理及影响滤过的因素
2.滤器的种类与选择
3.滤过装置
三、注射液的灌封
灌封
灌封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剂量不准确、封口不严、出现大头(鼓泡)、瘪头、焦头等。
焦头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产生焦头的原因:灌封时给药太急,溅起药液在安瓿壁上,封口时形成炭化点;针头往安瓿里注药后,针头不能立即缩水回药,尖端还带有药液水珠,也会产生焦头;针头安装不正,尤其安瓿往往粗细不匀,给药时药液沾瓶;压药与针头打药的行程配合不好,造成针头刚进瓶口就注药或针头临出瓶口时才注完药液;或者是针头升降轴不够润滑,针头起落迟缓等,也会造成焦头。
(一)通气问题CO2N2
(二)注射剂生产的联动问题
四、注射剂的灭菌与检漏
(一)注射剂的灭菌
(二)检漏
检漏一般应用灭菌检漏两用灭菌器即可检漏。
五、注射剂的印字包装
六、注射剂的质量检查
(一)可见异物(澄明度)检查我国对澄明度的检查要求为:取供试品分别在黑色和白色背景下检查,对无色注射液光照度应为~1lx,对有色注射液光照度应为0~lx,对混悬型注射液光照度应为lx,用目检视,应符合关于澄明度检查判断标准的规定。
(二)热原检查法定的热原检查法为家兔法。鲎试验法,体外热原试验法,其原理是利用鲎的变形细胞溶解物与内毒素间的凝集反应。实验时需做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鲎试验法比家兔法灵敏度大十倍。特别适用于某些不能用家兔进行热原检测的药品。由于鲎试验法操作简单,实验费用少,结果迅速可靠,特别适用于生产过程中热原控制。但由于对革兰阴性菌以外的内毒素不够灵敏,故尚不能代替家兔热原实验法。
(三)无菌检查药圈会员整理
(四)不溶性微粒
标示装量
光阻法
显微镜计数法
ml或ml以上
25(10μm/1ml);
3(25μm以上)
12
2
ml以下
0
(五)装量和装量差异
(六)降压物质检查以猫为实验动物
(七)其他检查
七、注射剂的举例
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
氯化钠渗透压调节剂
盐酸PH调节剂
注射用水溶剂
维生素C注射液
处方::维生素Cg碳酸氢钠49.0gEDTA-2Na0.05g亚硫酸氢钠2g注射用水adml。
碳酸氢钠PH调节剂
依地酸二钠金属离子络合剂
亚硫酸氢钠抗氧剂
制法:在配置容器中,加入配制量的80%注射用水,通入二氧化碳饱和,加入维生素C溶解后,分次缓缓加入碳酸氢钠,搅拌使完全溶解,加入EDTA-2Na和亚硫酸氢钠,调节pH6.0-6.2,添加二氧化碳饱和的注射用水至足量,用垂熔玻璃漏斗与微孔滤膜过滤,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并在二氧化碳或氮气气流下灌封。用度流通蒸汽15分钟灭菌。
注解:①维生素C分子中有烯二醇式结构,故显强酸性。加入碳酸氢钠,使维生素C部分地中和成钠盐,以避免疼痛。同时碳酸氢钠起调节PH的作用,以增强本品的稳定性。
②维生素C的水溶液与空气接触,自动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成品分解后成黄色。
③影响本品稳定性的因素还有空气中的氧、溶液的PH和金属离子,特别是铜离子。因此生产上采取充填惰性气体、调节药液PH、加抗氧剂及金属络合剂等措施。
④本品质量好坏,关键是抗坏血酸原料的质量,碳酸氢钠质量也很重要,故原辅料质量要严格控制。
⑤温度影响本品的稳定性。℃15分钟灭菌
第七节注射剂的灭菌与无菌技术
一、概述药圈会员整理
无菌:物体或一定介质中无任何活的微生物。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所有致病和非致病的微生物及其芽孢全部杀灭。
消毒:以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物体上或介质中的病原微生物。
防腐: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亦称抑菌。
灭菌法:是指杀死或除去所有微生物的方法,是灭菌药剂生产的主要过程,对于注射剂尤为重要。
灭菌效果,应以杀死芽胞为标准(细菌的芽胞具有较强的的抗热力,不易杀死);在药剂中选择灭菌方法,既要达到灭菌的目的,又要保证药稳定性。
灭菌法包括物理灭菌法、化学灭菌法和无菌操作法。物理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射线灭菌法、滤过除菌法;化学灭菌法:气体灭菌法、化学药剂杀灭菌法。
二、物理灭菌法
(一)湿热灭菌法
是在沸水或流通蒸汽中进行灭菌的方法,由于蒸汽潜热大,穿透力强,容易使菌体蛋白变性或凝固,所以灭菌效率比干热灭菌法高得多。包括煮沸灭菌法、流通蒸汽灭菌法、热压灭菌法和低温间歇灭菌等方法。根据药品性质进行选用。
1.热压灭菌法本法一般公认为最可靠的湿热灭菌法。应用大于常压的饱和水蒸气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能杀灭所有细菌增殖体和芽胞。热压灭菌所需的温度及与温度相当的压力及时间如下℃(67kpa),30分钟;℃(97kpa),20分钟;℃(kpa)15分钟。
卧式热压灭菌柜,是一种大型灭菌器,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①必须使用饱和蒸汽。②必须将灭菌器内的空气排出。③灭菌时间必须由全部药液温度真正达到所要求的温度时算起。④灭菌完毕后,停止加热,一般必须使压力表所指示的压力逐渐下降到零,才能放出锅内蒸气,使锅内压力与大气压相等后,稍稍打开灭菌锅待10-15分钟,再全部打开。
影响热压灭菌的因素:细菌的种类与数量;药物性质与灭菌时间;蒸气的性质;介质的性质
2.流通蒸气灭菌是在不密闭的容器内,用蒸气灭菌。压力与大气压相等。即℃的蒸气灭菌。通常灭菌30~60分钟。此法不能保证杀灭所有的芽胞。
3.煮沸灭菌法是把安瓿或其他物品放入水中煮沸灭菌。通常煮沸30~60分钟,此法灭菌效果差。
4.低温间歇灭菌法此法是将待灭菌的制剂或药品,用60-80℃水或流通蒸汽加热1小时,将其中的细菌繁殖体杀死,然后在室温或孵卵箱中放置24小时,让其中的芽胞发育成为繁殖体,再二次加热将其消灭为止。加热和放置需连续操作三次以上,至全部芽胞消灭为止。此法适用于必须用热法灭菌但又不耐较高温度的制剂或药品。本法的缺点,不仅需要时间长,并且消灭芽胞的效果常不够完全,应用本法灭菌的制剂或药品,除本身具有抑菌者外,须加适量抑菌剂,以增加灭菌效力。
(二)干热灭菌法
1.火焰灭菌法:直接在火焰中烧灼,适用于耐火焰材质,不适用于药品。
2.干热空气灭菌法:在高温干热空气中灭菌的方法。干热空气灭菌的条件药典规定℃~℃需2小时以上,℃~℃需1小时以上;℃需45分钟。此法适用于耐高温的玻璃制品、金属制品以及不允许湿气穿透的油脂类和耐高温的粉末化学药品等。本法缺点是穿透力弱,温度不易均匀,而且灭菌温度较高,灭菌时间较长,不适于橡胶、塑料及大部分药品。
(三)射线灭菌法
1.γ-射线辐射灭菌法:特点是不升高灭菌产品的温度,穿透性强,适合于不耐热药物的灭菌
2.紫外线灭菌法:一般用于灭菌的紫外线波长是-nm,灭菌力最强的是波长为nm的紫外线。适用于照射物表面之灭菌、无菌室的空气及蒸馏水的灭菌。
3.微波灭菌法:适用于水性注射液的灭菌。
(四)滤过除菌法:主要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药物溶液、气体、水等的除菌。常用的除菌滤器有微孔薄膜滤器和G6号垂熔玻璃漏斗以及白陶土滤柱。
三、F与Fo值
(一)D值与Z值
1.D值微生物的耐热参数,指在一定温度下,将微生物杀灭90%(即下降一个对数单位)所需的时间,以分钟表示。
2.Z值灭菌的温度系数,指某一种微生物的D值减少到原来的1/10时(即下降一个对数单位时),所需升高的温度值(℃)通常取10℃。
(二)F与Fo值
F为在一定温度(T),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在参比温度(To)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To温度下所相当的灭菌时间,以分为单位。即整个灭菌效果相当于To温度下F时间的灭菌效果。F值常用于干热灭菌。
Fo值相当于℃热压灭菌时杀死容器中全部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Fo值可作为灭菌过程的比较参数。
Fo值的影响因素:
容器大小、形状、热穿透系数
灭菌产品溶液粘度、容器充填量
容器在灭菌器内的数量与排布等
为了确保灭菌效果,还应注意两个问题,应采取各种措施使每个容器的含菌数控制在10以下。其次计算Fo时,应适当考虑增加安全因素,一般增加50%,如规定Fo为8分,则实际操作应控制Fo12分为好。
四、化学灭菌法
化学灭菌法系指用化学药品直接作用于微生物而将其杀灭的方法。
目的:减少微生物的数目,以控制一定的无菌状态。
方法:气体灭菌法和药液灭菌法。
杀菌剂:甲醛、丙二醇、过氧乙酸、煤酚皂溶液、75%乙醇等。
气体灭菌法:利用环氧乙烷气体、甲醛蒸气、丙二醇蒸气等杀菌性气体进行杀菌的方法。环氧乙烷可应用于粉末注射剂、不耐热的医用器具、设施、设备等。甲醛气体、丙二醇气体适用于操作室内的灭菌。
药液法:利用药液杀灭微生物的方法。该法常应用于其它灭菌法的辅助措施。常用的有0.1%~0.2%苯扎溴铵溶液,2%左右的酚或煤酚皂溶液,75%的乙醇溶液。
五、无菌操作法
1.概念把整个过程控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操作方法。
2.特点必须在无菌操作室或无菌操作柜内进行。按无菌操作法制备的产品,最后一般不再灭菌,大多需加入抑菌剂。
3.适用范围不耐热的药物制成注射剂、眼用溶液、眼用软膏、皮试液等。
六、无菌检查法
药剂或药品经灭菌或无菌操作法处理后,需经无菌检验证实已无微生物生存,方能使用。法定的无菌检查法,包括有试管接种法和薄膜过滤法。
第八节输液
一、概述 输液定义:指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注射剂。 输液的分类:电解质输液、营养输液与胶体输液。 质量要求:基本上同注射剂,但更为严格,注意以下几点: 1.除无菌外,必须无热原; 2.pH值尽量与血液pH值一致,或在4~9范围内; 3.渗透压与血浆或体液等渗或稍高渗,不能用低渗液静滴; 4.不得添加抑菌剂; 5.可见异物应符合要求。 二、输液的一般生产工艺及质量检查 (一)输液车间的要求(净化要求) 1.一般洗涤、配液罐封、室内洁净度为0级,温度为18℃~28℃,相对湿度为50%~65%,室内正压﹥4.9Pa。 2.洗瓶机、传送机、罐封机、盖膜、盖胶塞等关键部分,采用局部层流净化。洁净度要求0级或级。 (二)输液瓶的质量要求和清洁处理 1.输液瓶的质量要求 (1)光滑圆整、大小合适、瓶口内径必须符合要求; (2)输液瓶应采用硬质中性玻璃,理化性质稳定符合国家标准; (3)塑料输液瓶应耐水、耐腐蚀,无毒、质轻、耐热性好、机械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好、可热压灭菌。 2.输液瓶的清洁处理 通常有直接水洗、酸洗、碱洗等方法,一般认为用重铬酸钾清洁液洗涤效果较好。 3.胶塞与隔膜的质量要求与清洁处理 (1)胶塞的质量要求:①富于弹性与柔软性;②针头刺入与拔出后应立即闭合;③具有耐溶性,不增加药液的杂质;④可耐受高温灭菌;⑤有高度化学稳定性;⑥对药液中药物或附加剂的吸附作用达最低程度;⑦无毒性无溶血作用。 (2)涤纶膜的特点:①对电解质无通透性,理化性质稳定,用稀酸或水洗无脱落物;②耐热性好,并有一定的机械强度,灭菌后不易破碎。 (3)涤纶膜的处理:逐张分散,用药用乙醇浸泡或放入蒸馏水中于℃~或煮沸30分钟。再用滤清的注射用水动态飘洗备用。 (三)输液的配制 1.注射用水必须新鲜、无热原,pH、铝盐符合要求; 2.原料应选用优质的注射用原料; 3.输液可采用0.01%~0.5%针用活性炭吸附热原、色素及其他杂质,并有助滤作用。 (四)输液的滤过 滤过装置与注剂基本相同。精滤目前多采用微孔滤膜。 (五)输液的灌封 由药液灌注、加膜、盖橡胶塞和轧铝盖四步组成,严格控制室内洁净度等。 (六)输液的灭菌 1.及时灭菌:一般从配制药液至灭菌在4h内完成; 2.瓶体积~ml灭菌时需预热20~30分钟; 3.灭菌温度℃时间30min,塑料袋灭菌温度℃时间45min; 4.F0大于8分,常用12分钟。 (七)输液的质量检查 1.可见异物 2.不溶性微粒检查 3.热原、无菌检查 4.酸碱度及含量测定 (八)输液的包装 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染菌; (二)热原反应; (三)可见异物(澄明度)与微粒的问题 1.异物与微粒的危害 2.微粒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办法 (1)空气洁净度差; (2)工艺操作中的问题; (3)胶塞与输液容器质量不好,在贮存期间污染药液; (4)原辅料质量的原因。 四、输液举例 例1:葡萄糖注射液 1.5%、10%葡萄糖注射液的处方解析 2.配制方法 3.pH值 4.除热原的方法 5.灭菌温度与时间 五、营养输液 (一)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二)静脉脂肪乳剂 1.质量要求 ①微粒直径80%<1μm,微粒大小均匀,不得有大于5μm的微粒;②成品耐受高压灭菌,在贮存期内乳剂稳定,成分不变;③无副作用,无抗原性,无降压作用与溶血作用。 2.原料和乳化剂的选择 脂肪油:大豆油、麻油、红花油、棉籽油等,应符合药典要求。 乳化剂:常用的有卵磷脂、豆磷脂及普朗尼克等 3.处方及制法 六、血浆代用液
血浆代用液在有机体内具有代替血浆的作用,但不能代替全血,除符合注射剂有关质量要求外,代血浆应不妨碍血型试验,不妨碍红细胞的携氧功能,在血液循环系统内,可保留较长时间,易被机体吸收,不得在脏器组织中蓄积。胶体输液是主要的血浆代用液。
右旋糖苷
中分子量、低分子量、小分子量
中分子用于治疗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分子有扩容作用
处方:右旋糖苷注射液
羟乙基淀粉注射液
代血浆
第九节注射用无菌粉末及冷冻干燥制品
一、概述 注射用无菌粉末简称粉针,凡是在水中不稳定的药物,对湿热十分敏感的抗生素类、一些医用酶制剂及血浆等生物制剂,均需制成注射用无菌粉末,才能保证药物的稳定性,临用前以灭菌注射用水或其他溶剂溶解后注射。 注射用无菌粉末的制备方法可分两种,一种是将原料精制成无菌粉末,另一种是将药物制成水溶液,再进行无菌分装,然后进行冷冻干燥,在无菌条件下制成注射用粉末,即冻干制品。 二、注射用冷冻干燥制品 冷冻干燥是将含需要干燥的药物溶液预先冻结成固体,然后在低温低压条件下从冻结状态下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升华除去水分的一种干燥方法。 该方法的优点是:①不耐热药物,可避免因高热而分解变质;②所得产品质地疏松,加水后迅速溶解,恢复药液原有的特性;③含水量低,一般在1%~3%范围内同时由于干燥在真空中进行,故不易氧化,有利于产品的长期保存;④产品中微粒比用其他方法生产少;⑤产品剂量准确,外观优良。
(一)冷冻原理与设备 1.冷冻干燥原理:可用水的三相(气、固、液)图加以说明。参见图8~3,
图中OA、OB、OC线分别为固-液、液-气和固-气共存线,O点为气、液、固三相共存点,该点所对应的温度为0.01℃,压力为.3Pa(4.6mmHg)。在冷冻干燥操作过程中,只要控制压力低于.3Pa,固态的水就可以直接升华为水蒸气。升高温度,(在共熔点以下),降低压力可使固-气平衡向生成水蒸气的方向移动,这就是冷冻干燥原理。 2.冷冻干燥机 冷冻干燥过程通过冷冻干燥机来完成。 (二)冷冻干燥制品的制备工艺 1.测定产品低共熔点 2.冷冻干燥工艺过程 (1)预冻(一般低于共熔点温度10℃~20℃); (2)升华干燥(视产品情况可分为一次升华干燥与多次升华干燥); (3)再干燥(除去残余水分,一般在0~25℃)。
(三)冷冻干燥过程中常出现的异常现象及处理方法
1.含水量偏高 主要原因:液层过厚,超过10mm~15mm;干燥过程中热量供给不足,使蒸发量减少;真空度不够,冷凝器温度偏高等。 解决方法:可采用旋转冷冻及及其他相应的方法解决。 2.喷瓶 主要原因:预冻温度过高,产品冻结不实,升华是供热过快,局部过热,部分制品熔化成液体,在高真空条件下,少量液体从已干燥的固体界面下喷出而形成喷瓶。 解决方法:控制预冻温度在共熔点以下10℃~20℃,同时加热升华,温度不要超过共熔点。 3.产品外形不饱满或萎缩成团粒 主要原因:可能是冻干时开始形成的已干外壳结构致密,升华的水蒸气穿过阻力大,水蒸气在已干层停滞时间较长,使部分药品逐渐潮解,以致萎缩,外形不饱满或成团粒。黏度较大的样品更容易出现此类现象。 解决方法:加入适量甘露醇、氯化钠等填充剂,或采用反复预冷升华法,改善结晶状态和制品的通气性,使水分顺利逸出。
三、注射用无菌分装产品
(一)注射用无菌粉末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 主要测定: 1.物料热稳定性的测定:测定目的是确定产品最后能否灭菌处理。如结晶青霉素。 2.临界相对湿度测定:测定目的是生产上分装室的相对湿度必须控制在分装产品的临界相对湿度以下,以避免吸潮。 3.粉末的晶型检查:不同的晶型其流动性不同,为解决分装装量问题。 4.粉末的松密度(比容)测定:分装易控制。
(三)无菌分装工艺中存在的问题
装量差异
可见异物(澄明度)问题
无菌度问题
贮存过程中的吸潮变质
第十节注射剂的设计
a)注射剂类型、注射途径与剂量的确定
固体药物注射剂类型和给药途径的确定
油类药物注射剂类型和给药途径的确定
b)注射剂的安全性和渗透压的调节
1注射剂的安全性
等渗溶液:0.9%的氯化钠溶液和血浆具有相同的渗透压,所以为等渗溶液。
2渗透压的调节:①冰点降低法;②氯化钠等渗当量法;③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1)冰点降低数据法:血浆的冰点为-0.C,因此任何溶液,只要其冰点降低为-0.C,即与血浆等渗。
计算公式:W=(0.52-a)/b
W:每ml溶液中需加渗透压调节剂的量(g);a:药物溶液测得的冰点下降度数(0C);b:1%渗透压调节剂的冰点下降度数(0C)。
2)氯化钠等渗当量:即与1g药物呈等渗效应的氯化钠量,用E表示。渗透压调节常用氯化钠与葡萄糖。可按下式公式计算:
X=0.V-EW
X—配成体积V的等渗溶液需加的氯化钠量(g);V—欲配制溶液的体积(ml);E――1g药物的氯化钠等渗当量(可由表查得或测定);W――配制用药物的重量(g)
3)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等渗溶液:是指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因渗透压是溶液的依数性之一,可用物理化学实验方法求得,因而等渗是个物理化学概念。
等张溶液:是指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在等张溶液中即不会发生红细胞体积改变,更不会发生溶血,所以等张是个生物学概念。
许多药物的等渗浓度与等张浓度相同或相近。如0.9%的氯化钠溶液,既是等渗溶液又是等到张溶液。
注射剂的无痛化:常用的止痛剂有:苯甲醇、利多卡因或0.5%的三氯叔丁醇等。
第十一节滴眼剂
一、概念与质量要求
滴眼剂为直接用于眼部的外用液体制剂,它以水溶液为主,包括少数水性混悬液,也有将药物做成片剂,临用时制成水溶液。
质量要求
pH值
5~9
渗透压
0.6%~1.5%氯化钠的渗透压
调渗剂:氯化钠、硼酸、葡萄糖等
无菌
眼部外伤用药不得加抑菌剂
一般性眼病用药加抑菌剂
可见异物(澄明度)
黏度
在4.0-5.0cPa·s之间
稳定性
二、眼用药物吸收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
吸收途径:眼角膜和结合膜
①角膜→前房→虹膜
②结合膜→巩膜
影响吸收的因素
药物从眼睑缝隙的损失
药物的外周血管消除
pH与pKa
能溶于水又能溶于油的药物易透过角膜
刺激性
刺激性大,药物流失量↑
表面张力
降低滴眼剂的表面张力,有利于药液与角膜的接触使药物入膜
粘度
药液粘度,延长滞留时间,有利于吸收
三、滴眼剂的生产工艺
①药物性质稳定者
原辅料→配液→滤过→滤液(灭菌)
无菌操作分装→质量检查→印字包装
洗瓶(塞)→灭菌
②主药不耐热的品种,全部无菌操作法制备。
③对用于眼部手术或眼外伤的制剂,必须制成单剂量包装制剂。
四、滴眼剂的处方设计与附加剂选用
①PH值的调整;②渗透压的调整:A冰点降低法,计算公式为(0.52-a)/b;B氯化钠等渗当量法,氯化钠等渗当量是与1g药物呈等渗效应的氯化钠的量;③无菌度的保持;④黏度的调整;⑤稳定剂、增溶剂、助溶剂等的添加;⑥刺激性实验
第九章药,圈液体制剂
第一节概述
液体药剂: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分散体系,可供内服或外用。包括:均匀液体药剂;多相液体药剂
一、液体药剂的特点和质量要求
液体药剂的特点:优点:药物的分散度大,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给药途径广泛,可用于内服,便于分取剂量,服用方便;也可用于外用,如皮肤和粘膜和腔道等;能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缺点:稳定性差、易发霉、仓装要求较为严格,不易携带和运输、非水溶剂均有药理作用、成本高、易产生配伍变化等。
质量要求:均相液体药剂应是澄明溶液;非均相液体药剂的药物粒子应分散均匀;口服的液体药剂应外观良好,口感适宜;外用的液体药剂应无刺激性;液体药剂的浓度应准确,应有一定的防腐能力,保存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发生霉变。
二、液体药剂的分类
(一)按分散系统分类:
均相液体药剂:单相分散(低分子溶液;高分子溶液)
非均相液体制剂:多相分散(溶胶剂;混悬剂、乳剂)
(二)按给药途径分类:药圈会员整理
内服液体药剂:合剂、芳香水剂、糖浆剂、溶液剂。
外用液体药剂:洗剂、搽剂、灌肠剂、含濑剂、滴耳剂、滴牙剂、滴鼻剂。
分散体系中微粒大小与特征
第二节液体药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一、常用溶剂
(一)极性溶剂:水、甘油、二甲基亚砜(DMSO)
(二)半极性溶剂: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
(三)非极性溶剂:脂肪油、液体石蜡、醋酸乙酯
液体药剂的防腐
(一)防腐的重要性
?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卫生标准中对液体制剂规定了染菌数的限量要求:
口服药品:1g含细菌数不得超过个,液体制剂1ml含细菌数不得超过个;霉菌数和酵母菌数,每1g或1ml不得过个;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
局部给药制剂:用于手术、烧伤及严重创伤的应符合无菌
眼部给药制剂:每1g或1ml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
耳、鼻及呼吸道吸入给药制剂
阴道、尿道给药制剂
直肠给药制剂
其他局部给药制剂
(二)防腐措施
1.防止污染
2.添加防腐剂
常用防腐剂:药圈会员整理
1)羟苯酯类(或称为尼泊金类)
①酸性溶液中作用较强,对大肠杆菌作用最强。
②羟苯脂类中,丁酯抑菌活性最强,溶解度最低;
③各种酯类合并使用,具有协同作用,如:乙酯与丁酯(4:1)
④容易与吐温类、聚乙二醇等络合,虽然尼泊金类在水中溶解度增大,但其抑菌的作用下降,使用中应注意此特点。
2)苯甲酸及其钠盐
①苯甲酸及其盐的抑菌活性物为分子态的苯甲酸,所以使用时应注意控制溶液的pH值,最佳pH值为4;
②用量与pH有关;
③苯甲酸防止发酵的能力较尼泊金强,但防霉菌作用较尼泊金弱。0.25%的苯甲酸与0.05%~0.1%的尼泊金合用,可防止霉变与发酵,适用于中药液体制剂;
3)山梨酸
①具有防腐作用的部分是分子态的山梨酸故使用时的pH应为4;
②与其他防腐剂合用具有协同作用。
4)苯扎溴铵(即新洁而灭)
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②无刺激性及对器具的腐蚀作用。
5)醋酸氯已定
又名洗必泰是一种广谱杀菌消毒剂,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甘油、丙二醇等溶剂中,常用量为0.02~0.05%。
6)其他防腐剂
30%以上甘油溶液、0.05%薄荷油、0.01~0.05%桉叶油、0.01%桂皮油等均有防腐作用。
二、液体药剂的矫味与着色
(一)矫味剂:甜味剂、芳香剂、胶浆剂、泡腾剂
(二)着色剂:天然色素、合成色素
第三节溶液剂、糖浆剂和芳香水剂
一、溶液剂:指低分子药物溶解于溶剂中所形成的澄明液体制剂,可口服,也可外用。
(一)制备方法:
1.溶解法
溶解法制备过程:药物称量→溶解→滤过→质检→包装→成品
注意点:药圈会员整理
(1)取1/2-3/4总量的溶剂
(2)溶解度小的药物或附加剂先行溶解
(3)难溶性药物采用适当方法增加其溶解度
(4)通过滤器加溶剂至全量
(5)非水溶剂,应注意容器的干燥
2.稀释法
系指将药物先制成高浓度溶液(或制成贮备液),再用溶剂稀释至所需要的浓度即得。
(二)制备时应注意的问题
易溶性药物:粉碎、搅拌、加热
易氧化药物:1)冷 溶2)先加入抗氧剂
易挥发药物:最后加入
二、糖浆剂
(一)概念与特点
糖浆剂:指含药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纯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称为单糖浆或糖浆,浓度为85%(g/ml)或64.7%(g/g)。
特点:能掩盖药物的苦味、咸味及其他不适臭味,容易服用。低浓度的糖浆剂易被微生物污染,使其浑浊或变质,应添加防腐剂。
(二)制备方法:溶解法(热溶法、冷溶法)、混合法
制备时的注意事项:制备应在避菌环境中进行;应选择药用白砂糖;生产中宜用蒸汽夹层锅加热;糖浆剂应在30℃以下密闭储存。
三、芳香水剂
1.定义:芳香水剂为芳香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的水溶液,用乙醇和水混合溶剂制成的含大量挥发油的溶液,称为浓的芳香水剂。
2.质量要求:芳香水剂应为澄明水溶液,必须具有与原有药物相同的气味,不得有异臭、沉淀和杂质。一般浓度很低,可做矫味、矫臭和做分散剂使用。
3.制法:纯挥发油或化学物质多采用溶解法和稀释法制备,含有挥发成分的药材多采用蒸馏法制备。易分解等,不宜大量配制与久存。
四、甘油剂
甘油剂系指药物溶于甘油中制成的溶液剂。用于口腔、耳鼻喉科疾病。吸湿性大,应密封保存。
五、醑剂
醑剂系指挥发性药物制成的浓的乙醇溶液。可内服或外用。
第四节溶胶剂和高分子溶液剂
一、溶胶剂
溶胶剂的概念:固体药物微细粒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匀液体分散体系,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又称疏水胶体溶液。胶粒粒径在1~nm之间,胶粒是多分子聚集体,并具有双电层构造,有极大的分散度。
溶胶的性质:光学性质、电学性质、动力学性质、稳定性
溶胶剂的制备:分散法:机械分散法、胶溶法、超声分散法;凝聚法:物理凝聚法、化学凝聚法
二、高分子溶液剂药圈会员整理
高分子溶液剂的概念:指高分子药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属于热力学稳定系统。
性质:高分子的渗透压、高分子溶液的黏度与分子量、高分子溶液稳定性
制备:首先要经过溶账过程。
第五节表面活性剂
一、概述
(一)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及构造
1.表面活性剂:能显著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物质叫表面活性剂。
2.构造: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中具有两亲基团,即亲水性与亲油性基团(极性与非极性)。
(二)表面活性剂的种类
1.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肥皂类:系高级脂肪酸的盐,如:硬脂酸钠、硬脂酸钙、三乙醇胺有机皂等。均具有良好的乳化与分散性能,一般外用。
(2)硫酸化物主要是高级脂肪醇的硫酸酯类,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又称月桂醇硫酸钠),十六烷基硫酸钠。乳化能力强,多外用作软膏乳化剂,也可作片剂等固体制剂的润湿剂。
(3)磺酸化物如:十二烷基磺酸钠等。广泛用于洗涤剂。
2.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季铵化物,如洁尔灭与新洁尔灭,此类表面活性剂毒性大常作消毒剂用。
3.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卵磷脂又分为豆磷脂与蛋磷脂。卵磷脂是构造脂质体双分子层的材料,也是目前可供静脉用的乳化剂之一。此类表面活性为天然表面活性剂。
4.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脂肪酸甘油酯:如单硬脂酸甘油酯等,主要作W/O型乳剂辅助乳化剂。
(2)蔗糖脂肪酸酯:有不同规格(HLB值不同),HLB值高的作O/W型乳剂的乳化剂。
(3)脂肪酸山梨坦: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商品名为司盘(Span),可分为:司盘20~85,均是失水山梨醇与不同脂肪酸生成的酯,其HLB值为1.8~3.8,司盘作W/O型乳剂的乳化剂,在O/W型乳剂中配合吐温使用。
(4)聚山梨酯: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商品名为吐温(Tween),可分为吐温20~85,是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与不同脂肪酸生成的酯。吐温80常作O/W型乳剂的乳化剂,难溶性药物的增溶剂,混悬剂的润湿剂等。
(5)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商品名为卖泽(Myeij),做O/W型乳剂的乳化剂。
(6)聚氧乙烯脂肪醇醚:商品名为苄泽(Brij),做O/W型乳剂的乳化剂。
(7)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又称泊洛沙姆,商品名为普朗尼克(PluronicF68),分子中聚氧乙烯基具有亲水性,聚氧丙烯基具有亲油性。HLB值为0.5~30,可作O/W型乳剂的乳化剂,是目前可用于静脉乳剂的乳化剂之一。用本品制备的乳剂能哪受热压灭菌与低温冷冻。
左下角阅读原文有打印小抄版
吡美莫司乳膏白癜风难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