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用消毒剂对HIV的消毒效果如何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目前在中国艾滋病病例数每年以10%~30%的速度增长,而在全球范围内尚无有效治愈艾滋病的方法。因此,做好艾滋病的预防工作是人类应对艾滋病挑战最有效最科学的对策。针对可能被HIV污染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他物品,确定有效、快速的消毒剂及合理的消毒方法,可有效切断HIV传播,对预防艾滋病起重要作用。通过对存在于全血或血浆中的HIV进行消毒试验,采用核酸定量及病毒培养2种指标观察消毒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核酸定量法

1.1含氯消毒剂

有效氯mg/L含氯消毒剂对存在于血浆中的HIV作用5min,灭活对数值>4.00,达到消毒效果,但对于存在于全血中的HIV的杀灭能力较差,有效氯含量为mg/L的浓度对病毒作用20min,杀灭对数值为1.19,仍达不到消毒效果。1.2过氧乙酸

有效含量mg/L过氧乙酸对全血及血浆中的HIV作用20min灭活对数值分别为2.00和1.41,均达不到消毒效果。

1.3碘伏

有效碘含量为mg/L碘伏对存在于血浆中的HIV作用1min,灭活对数值>4.00,达到消毒效果,但对于存在于全血中的HIV,需有效碘含量mg/L的浓度对病毒作用1min,灭活对数值>4.00,达到消毒要求。

1.4酒精及戊二醛

75%酒精对全血及血浆中的HIV作用1min,灭活对数值>4.00,达到消毒要求。0.1%戊二醛对存在于血浆中的HIV作用5min,灭活对数值>4.00,达到消毒要求。2病毒灭活试验

含有效氯mg/L含氯消毒剂作用3min、有效含量mg/L过氧乙酸作用3min、有效碘含量50mg/L碘伏作用1min、75%的酒精作用30s、0.05%戊二醛作用5min,对HIV的灭活对数值均>4.00,均达到消毒效果。

从以核酸定量为指标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存在于血浆中的HIV,含氯消毒剂、碘伏、75%酒精及戊二醛的灭活效果均较好,但过氧乙酸的消毒效果不理想。而对于存在于全血中的HIV,几种消毒剂的灭活效果均有所下降,难于快速灭活病毒,这是由于全血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消耗了大量的消毒剂有效成分,尤其是有效氯及过氧化物,从而使参与灭活病毒的消毒剂有效浓度大大降低。有研究报道,酒精可以很快灭活存在于10%血清中的病毒,而当血清增加到%时,灭活病毒所需的时间则延长很多,说明酒精渗入血清过程很缓慢。同样,游离氯对HIV灭活所需剂量的不同主要取决于有机物的含量和种类。当试验体系中的血清从10%上升到80%时,灭活HIV所需的有效氯含量则从mg/L上升到了mg/L,提示在进行消毒前去除所有有机物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有HIV污染,尽管HIV抗力较弱,但往往会伴有血液、体液等有机物质的存在,因此仍应加大消毒剂浓度与用量,如对污染环境的消毒处理;对于污染物品及不宜用高浓度消毒剂处理者可采取消毒、清洁、再消毒的方式,以确保消毒的安全及有效。碘伏的消毒效果理想,可能是由于碘伏除了游离碘对HIV有杀灭作用外,其中的表面活性剂对HIV也起到了协同作用。75%酒精对全血及血浆中的HIV灭活效果均很好。

HIV属亲脂病毒,其对各种消毒剂的抗力低于细菌繁殖体,最易被各种消毒剂杀灭。作为病毒灭活的一个间接指标,核酸定量方法虽然简单、便捷,但消毒剂使用浓度偏高,不能全面反映实际情况。P24抗原是反映病毒是否具有传染性的一个直接指标,以该方法所进行的病毒灭活试验,所得的结果更能符合实际,更能反映消毒剂对HIV作用的真实情况,因此,以病毒灭活试验作为消毒剂对HIV灭活效果的最终指标较为直观。

中国正处于艾滋病流行快速增长期,艾滋病病人、HIV感染者不断增多,由此导致的HIV职业接触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采取适合的消毒剂及合理的消毒方法,则可有效预防HIV传播。研究HIV对各种常用消毒剂的敏感性,则可对各种消毒剂的合理使用作出指导。本研究结果表明,HIV对多种消毒剂均敏感,因此医务工作者对未明确定性的受检标本及患者排泄物,对生活中的可疑体液及其污染的桌面、台面、地面等,均应彻底消毒并清洁处理以防止HIV意外传播。必须指出的是,在有机物存在情况下,应加大消毒剂用量与浓度,消毒效果才更有保证。









































白癜风治疗
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voc.com/xdjzdzl/4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