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我家的孩子平时表现都很聪明,但是无论做什么事的时候都很粗心大意,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注意力特别分散,每天晚上给陪他一起做作业的时候,简直是觉得自己心脏病都快要被气犯了。”
“我儿子也是,白天在学校学的数学题,接他放学的时候都能够对答如流,可一到写作业的时候就不是他了,符号都能给写错了。”
“按照常识来说,女孩子应该会比男孩子细心认真吧,看看我家的千金公主,平时也总是丢三落四,像狗熊掰玉米一样,写作业也更是如此。”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一句经典的话:“给孩子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孩子聚精会神的去学习。”
我们总在说“注意力要集中”,那么“注意力”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人们意识的具体表现是注意力,是能够把感知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某一件事物的能力。
而孩子在每个时期内在一件事物上所能坚持的注意力时间也不会相同。经过科学研究总结数据来看,孩子各个年龄段在一件事物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如下:
1岁以下婴儿的注意力不超过15秒;1岁半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可以超过5分钟;2岁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平均7分钟;3岁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平均9分钟;4岁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平均12分钟;5-6岁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为10-15分钟;7-10岁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为15-20分钟;10-12岁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为25-30分钟;12岁以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可以超过半个小时。
很多家长都在抱怨自己家的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反映自己的孩子已经到了6岁了,平时的反应能力都很不错,脑子也很灵活,想要让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培养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
但是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后才发现,对于认真的上课,听老师讲解几十分钟,孩子压根就没办法完成。然而这并不能说明孩子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因为在这个年纪的孩子,他们本身能够坚持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15分钟左右,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增加几倍的时间,对孩子来说也确实难以完成。对于孩子没办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作为家长也不用担心,我们要了解到孩子在各个年龄段所能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范围,这样才能够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进行有效的解决。有研究证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会随之提高,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充分尊重孩子注意力的发展规律。”
从脑科学角度,探讨孩子的注意力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说过,孩子的注意力会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所以在孩子年龄还很小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根据前边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每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保持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大概在什么范围。
所以,在这件事上,家长们完全无需太过在意。如果孩子无法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发生走神的频率过多,而且已经处于上学的年纪,这就很可能是由于大脑发育导致的,当大脑没有完全发育时,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和精神抑制的比例不成正比,所以才会导致孩子无法将注意力集中。
对孩子的专注力要有正确的预期
对于孩子为什么注意力不集中这个问题,我们要从脑科学的角度出发,看一看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具体原因以及如何有效的去应对。“孩子总是不停的在动,他们天生就是这样,当我们在谈儿童专注力时,首先就要有个正确的预期。”正所谓:什么样的年龄做什么样的事,让一个及岁大的孩子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物上,这本身就是很困难的。
心理学家高普尼克在他的《园丁与木匠》一书中,通过儿童大脑的发育特点,阐述了孩子在小的时候,缺乏专注于在做一件事情上的原因。
孩子在6岁之前,是以“发现式学习”的模式去学习,这是因为受到额叶皮质和髓鞘质的影响。他们不受限制的通过模仿、听讲和玩去尽自己的努力探索他们周围的世界。而也正是这样的学习模式,决定了他们容易被周围的人任何东西吸引注意力。
RAS(网状激活系统)模块
哥伦比亚大学和Hawn基金会联合聚集了一批神经科学家、行为心理学家以及教育家做了对应的课题研究。
研究发现,导致孩子专注力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大脑里的RAS(网状激活系统)模块在作怪。RAS可以帮我们筛选出更重要的信息,而筛选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他的专注力也会比其他孩子更好。科学家提出,这种能力也是可以经过后天锻炼来加强的。
除了以上种种,孩子总走神的原因可能还会源于以下情况:
⑴缺乏兴趣
想想我们自身,如果对某件事物的兴趣特别高的时候,是不是对它的专注也会特别高,相反,如果对某件事物没有兴趣的话,对它所投入的注意也会特别少呢?孩子也是一样,这都是大脑经过一系列的筛选判断后做出的选择。
如果说孩子在上课的时候总会出现走神,那么再看看他们在看动画片、做游戏的时候呢?是不是注意力可以集中到自动屏蔽那之外的一切事物?所以说,孩子容易在学习上出现走神,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原因还是他们没有兴趣,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就应该想尽办法让孩子对学习提高兴趣。
⑵家庭影响
还有一部分孩子容易出现走神的原因,和平时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例如,有些父母的脾气就像爆竹一样,一点就着,甚至会动不动的就拿孩子出气,但孩子还小,他们并不懂得父母为什么这样做,在父母面前他们也没有反抗的能力,所以就会出现一种“左耳进右耳出”的状态。
而这种状是孩子在平时生活中练就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最明显的就是在学习上。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总是会注意力不集中,首先就要从他们平时的生活环境中寻找原因。
⑶饮食不良的因素
身体的某些微量元素缺乏或者超标,都会导致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例如,身体缺乏铁元素的孩子,在临床上更容易被误诊为是多动症;
而重金属铅含量超标引起铅中毒的话,也会导致孩子不能够集中注意力。生活中,铅含量比较高的食物也是触手可得,例如:油条、爆米花、薯片、松花蛋还有罐头等食品,如果经常给孩子吃这些食物,很容易造成孩子身体里铁的缺失和铅的过量。
除此之外,孩子会比较喜欢喝一些饮料,这些饮料中可能会含有咖啡因等让孩子兴奋的物质,所以对孩子的饮食也一定要控制。
路径依赖理论:培养孩子的“认知控制”,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认知控制”指的是: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你想要它在的地方的能力。在年-年代早期,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沃特·米歇尔在幼儿园里对孩子门做了一项“棉花糖测试”。
在一张桌子上放有一颗看起来很美味的棉花糖,桌子旁坐着4岁的孩子,有人过来告诉孩子:“你有两个选择,一是可以马上吃掉它,也可以选择等几分钟再吃。
如果你选择等待的话,那么你将一共得到两颗棉花糖。”经过测试发现,孩子如果一直盯着棉花糖看,很容易就会马上吃掉它,但孩子们如果能够找到方法去转移注意力的话,就可能会忍住几分钟。
在这项测试结束14年后,当时的测试研究人员发现,当年在测试中能够转移自己注意力,得到两颗棉花糖的孩子,比起那些直接把糖吃掉的孩子,他们的聚焦于目标的能力更强,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且也会更善于管理自己的冲动性举动。
“棉花糖测试”中的棉花糖当然也可以换成孩子喜欢的其他零食,使用和测试中相同的方法去培养孩子的“认知控制”能力,这对孩子的注意力锻炼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曾提出过一个理论:路径依赖理论。
“路径依赖理论”指的是,人们在做出某种选择后,会被惯性思维强行推着向前,而且会不断的去强化所做出的选择,结果会导致所做出选择的这件事在脑海中根深蒂固,最终形成惯性思维模式,在惯性思维的支配下,人们甚至不会再有自主选择。
那么“路径依赖理论”该如何实行?
⑴学会排除干扰,一段时间只做一项工作
如果不想被路径依赖理论的消极影响支配,那么就要训练自身的排除干扰能力,在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就是所要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一件事物上来。所以,要想让孩子在学习上做到专注,首先要排除一切可能会干扰到孩子学习的事物。
⑵学会分配精力,在重要的事情上集中精力
例如:手头有一大堆工作要做,我们要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那项工作上。就像孩子在平时上课时,老师会让孩子把不会的题反复做,直到孩子把不会的知识点研究明白,灌输进自己的脑海中一样,将不懂的弄懂,不会的弄会。
⑶学会利用时间,提高单位产出
要学会合理的分配时间,使有限的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做事情的效率。对于孩子而言,他们不懂得这些,作为家长,就要不断地去督促他们,去帮助他们合理地分配利用好有限的时间。
孩子在小的时候,无法做到像大人一样长时间的专注于一项事物,而这并非是他们有问题,导致孩子分心的情况也是多种多样的,家长要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正确的去引导训练孩子的专注能力。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