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控制饮用水中的DBPs是降低其对供水安全和公众健康造成潜在风险的关键所在,其中从源头消减DBPs前体物被认为是最有效的DBPs控制技术,而更全面地归纳DBPs前体来源对实现其源头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梳理DBPs前体物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来源,总结归纳出DBPs的源头控制方法,拟为饮用水中DBPs的有效控制及饮用水水质的提升提供参考借鉴。
相关阅读
+
给水排水
水厂混凝过程中产生了“消毒副产物”?不!混凝副产物
+
徐祖信团队
实证数据:疫期污水厂强化消毒下的水环境次生风险研究!
+
给水排水
精准加氯降低消毒副产物!
+
给水排水
调研数据:水厂次氯酸钠消毒的氯酸盐副产物问题
+
给水排水
从源头到龙头,饮用水系统安全保障建设与实践
0引言
年,荷兰水化学家Rook发现氯消毒饮用水中的三卤甲烷(Trihalomethanes,THMs)浓度高于其在原水中的浓度,同年,美国环保署工作人员Bellar等提出消毒时增加氯的投量会导致饮用水中THMs浓度升高,THMs由此成为在饮用水中被发现的第一类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by-products,DBPs)。年,美国环保署的一项调研数据显示,氯仿(Chloroform,CF)及其他THMs在加氯消毒的饮用水中普遍存在,同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基于动物试验结果将CF纳入致癌物范畴。至此之后,DBPs作为一类衡量饮用水是否安全的重要指标受到了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