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不消毒
很多养殖户认为消毒不能直接见到效果,消毒不同于治疗性药物,像抗生素等等,立竿见影;有时不消毒也不生病,这是你运气好,但不能保证一直不生病,也有消毒也生病,有可能是消毒剂质量有问题或消毒方法不对。
误区(二)未发生疫病可以不进行消毒
消毒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杀灭传染源释放到环境中的病原体和切断传播途径来保护易感动物。传染病的发生要有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不会发生和流行。在畜禽养殖中,有时没有疫病发生,但外界环境存在传染源,传染源会释放病原体,病原体就会经空气、饲料、饮水、昆虫、车辆、动物、人等途径,入侵易感畜禽,如果没有及时消毒、净化环境,环境中的病原体就会越积越多,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未发生疫病地区的养殖户更应做好消毒工作,防患于未然,真到有了疫病再消毒就晚了。
误区(三)已经消毒,畜禽就不会再发生传染病
尽管进行了消毒,但并不一定就能收到彻底的消毒效果,这与选用的消毒剂品种、浓度、质量及消毒方法有关。就是已经彻底规范消毒后,短时间内很安全,但许多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飞禽,老鼠等媒体传播,养殖动物自身不断污染环境,也会使环境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所以必须定时、定位、彻底、规范消毒,同时结合有计划地免疫接种,才能做到养殖动物不得病或少得病。
误区(四)空栏消毒时,环境不进行彻底清除,不按照终末消毒程序和规范操作
由于养殖场存在大量的有机物,如粪便、饲料残渣、畜禽分泌物、体表脱落物,以及鼠粪、寄生虫虫卵、污水或其它污物,这些有机物中藏匿有大量病原微生物;这会消耗或中和消毒剂的有效成分,严重影响了消毒剂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浓度。因此,在消毒已感染或受污染的物品时,先将血污、脓液、粪便等清除干净,对车辆、用具、场地、墙壁等进行消毒时,也应先将垃级和脏物清扫、冲洗干净,使用良好的清除剂,能彻底清除栏圈的死角和破损缝隙中的油脂等污染,然后用高压水枪冲洗直至完全清洁。消毒很重要,清洁卫生比消毒更重要。
误区(五)长期固定使用单一消毒剂
长期固定使用单一消毒剂,可能会造成细菌、病毒产生抗药性;同时由于不同消毒剂杀菌谱的宽窄不同,可能不能杀灭某种致病菌,使其大量繁殖。因此最好选用几种不同类型的消毒剂轮换使用,或选用广谱消毒剂。
误区(六)盲目选择单纯刺激性大的消毒药
消毒效果的好坏,主要和它的杀菌能力、杀菌谱有关。目前,兽药市场上面多种多样、不同名称的消毒药让人眼花缭乱,难以选择。某些厂家为满足消费者喜欢消毒药刺激性大的心理,往往刻意添加刺激性强的物质,给人以假象。而这种单纯以刺激性大为出发点生产的消毒药,根本无多大效果或根本无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注意消毒剂的选择,可以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日龄、不同传染病、和不同消毒对象,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误区(七)认为消毒剂浓度越高杀菌作用越强,而盲目加大消毒时的药物浓度
化学消毒还存在一个药物浓度问题,事实上浓度太高或太低,消毒效果都不理想,并且出现畜禽中毒现象。所以消毒剂的浓度调制,既要安全又要符合消毒目标的要求。
误区(八)迷信进口消毒剂
国内整体消毒剂质量差,大量低价、劣质的产品充斥市场,使广大用户无从选择,这就造成了很多养殖户只迷信进口消毒剂。进口消毒剂相对来说质量较好,但是价格昂贵,势必增加养殖成本。国内消毒剂生产企业只要严格按照标准生产,一样可以生产出优质的消毒剂,并且物美价廉。另外,我们要支持民族品牌,让自己的民族品牌健康成长。
误区(九)消毒设备落后,不采用带畜(禽)进行空气消毒
带畜(禽)消毒的着眼点不仅限于畜禽的体表,而应包括整个畜禽的空间和环境,因为许多病原微生物都随粉尘悬浮在空气中,不进行空气消毒,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畜禽发生某些疫病。带畜(禽)消毒应将喷雾器喷头高举空中,喷嘴向上喷出雾粒(雾粒直径大小控制在80~um),雾粒在空中缓缓下降过程中与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接触时可杀灭悬浮在尘埃中的病原,此外还有除尘、净化空气、减少空气臭味、夏季降温等方面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空气雾化消毒应选择杀菌谱广、刺激性小且对人畜(禽)安全无害的消毒剂,最好选择使用专用的雾化比较好的喷雾器。
误区(十)认为消毒时间长短不重要,随意压缩消毒时间
一般情况下,消毒剂与微生物拉触的时间越长,灭菌效果越好,如:用石灰乳进行粪便消毒时,石灰乳与粪便接触至少应在2小时以上;过氧可安(过氧乙酸)进行空舍熏蒸消毒时,应密闭门窗1~2小时;使用高锰酸钾与福尔马林进行空气熏蒸消毒时,应密闭门窗10小时。
误区(十一)不注意配伍禁忌
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将2种或2种以上的消毒剂进行联合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配伍禁忌,比如酸性消毒剂不能与碱性消毒剂配合使用,肥皂、合成洗涤剂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不能与新洁尔灭(苯扎溴铵)、洗必泰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配合使用。一般情况下,企业生产的消毒剂已经进行了复方配制,直接按照说明使用即可。
误区(十二)缺乏消毒监督保障机制,特别是消毒关键控制点、消毒效果的评判等
许多养殖场非常重视消毒,可是有个别场的一线工人对消毒认识不够或责任心不强,在消毒过程中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效果,支差应付,造成消毒失败,所以,规模化养殖场一定要建立健全消毒检查监督机制,以确保消毒效果。
误区(十三)刚冲洗完栏舎即开始消毒
刚冲洗完栏舎时由于地面水分太大,势必会造成消毒剂浓度的降低,使消毒的效果变差或失去消毒作用。正确的方法是等地面晾干后再进行消毒,或者先彻底清扫栏舍,再进行消毒,消毒结束30分钟以后再冲洗地面。
误区(十四)消毒剂交替越频繁效果越好
病原微生物对消毒剂也会产生耐药性,但是,不会像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那么明显、那么快。另外,今天刚用了碱性消毒剂,第二天换了酸性消毒剂,这样做不但不会增加消毒效果,反而会削弱消毒效果,还有,消毒剂均为化学物质,都有可能产生化学反应而减弱消毒效果,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最好一种消毒剂坚持使用一段时间再更换,最少也要使用一个月再更换(特殊情况除外,比如当某些特殊传染病发生时要使用特效的消毒剂)。
误区(十五)冬季害怕舍内潮湿而不消毒
冬季由于舎内外温差较大又加上通风不良,舍内会非常潮湿,很多养殖场会在冬季采取只封场而不消毒,这样做的结果是冬季养殖场的病会更多、更复杂。正确的做法是一要坚持消毒,具体做法是可以适当加大消毒剂使用浓度而减少单位面积使用剂量;二要坚持通风,最好在栏舎顶端采用24小时通风,这样做不但可以及时将废气排走而净化空气,还可以降低舍内湿度,保证了动物的安全和健康。
误区(十六)夏季可以不消毒
有很多人认为夏季可以不有消毒,实际上夏季正是我们净化养殖场疾病的最佳时机,只有夏季把消毒工作做好了,冬季封场时猪群、鸡群才健康,尤其是像链球菌、支原体、大肠杆菌等疾病,只有在夏季才能净化,所以,要想猪群、鸡群冬季保平安,夏季消毒是关键。
※感谢您的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权威白癜风难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