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m对BC耐药主要和外排泵有关,这些外排泵可以位于染色体上也可以位于质粒上。我们对59株来自河南省的食源性Lm菌株进行检测发现,所有菌株均未检出qac基因,而与BC耐药相关的bcrABC基因盒则只在BC耐药菌株中检出,且13株BC耐药菌株中仅有2株携带bcrABC;两株bcrABC阳性菌株(对BC的MIC值分别为16μg/mL和18μg/mL)经过质粒消除后,消除子(不含bcrABC)对BC的MIC值均降为6μg/mL,由耐药转变为敏感,表明bcrABC介导Lm对BC高水平耐药。
研究发现,一些Lm敏感菌株经过亚致死浓度QACs的连续诱导后其耐受性会逐步提高甚至达到耐药水平,这种情况被称为Lm对QACs的适应性耐受。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外排泵是介导Lm对BC适应性耐受的主要机制。
我们对亚致死浓度BC处理后的Lm敏感菌株(称为敏感株)和相应的适应性耐受菌株(称为适应株)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与敏感株相比,适应株中多个与药物转运系统相关的基因显著上调。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结果显示mdrL基因上调表达幅度最大,表明mdrL可能在Lm对BC适应性耐受中起重要作用。由mdrL基因编码的多重耐药外排泵MdrL属于细菌外排系统中常见的主要易化子超家族。我们利用重叠延伸PCR构建适应株△mdrL突变株,后续将主要研究MdrL外排泵在Lm对BC适应性耐受中作用。
发言嘉宾
姜晓冰讲师
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姜晓冰(—),女,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食源性细菌对抗生素和消毒剂的耐药机制。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食品加工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研发具有营养和保健功能的食品,推动食品科学研究的进步,带动食品产业的技术创新,更好地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质。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中国食品杂志社《食品科学》杂志,将与国际谷物科技学会(ICC)、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华美食品学会(CAFS)共同主办“第九届食品科学国际年会”。
在此,我们诚挚的邀请您出席本次食品年会,共聚人脉、共享资源、共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