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炎炎夏日即将消逝,可当我们口渴时,仍会拿起水或者饮料大口喝尽,不过,在饮用之前,我们也有仔细辨别的必要。
湖北有一男子,误饮一种“饮料”后,全身多器官衰竭,差点丧生,犹如在鬼门关徘徊了一回。
要知道,这种“饮料”80毫升便可致人死亡,死亡率近乎%,而他竟一次性喝下了毫升。
更令人绝望的是,这种“饮料”毒性极强,国内尚无解药,但医生却把患者从鬼门关救了回来。
那么该男子饮用的究竟是何种“饮料”?医生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救治的呢?
年12月25日,邓某结束了一天疲惫的工作,口渴得厉害,便随手拿起放在工厂桌子上的一瓶液体,当成饮料一口气喝了下去,而就是这一举动,让他险些丧命。
在液体入口的刹那,邓某便察觉出异样,那股甜丝丝的味道,全然不似饮料应有的口感,然而为时已晚,毫升的液体已然被他饮入腹中。
邓某喝完后才发现自己喝的并非饮料而是防冻液,不过他并未在意,觉得没什么大问题,然而不久之后,邓某就有了中毒症状。
开始时他腹痛、恶心,本以为只是普通的肠胃不适,然而很快情况就急剧恶化,到了晚上,剧痛使他无法直起腰来,只能缩在床上,冷汗直冒。
家人发觉他的异样后,医院。但当他被送至ICU时,就已经陷入昏迷,瞳孔固定,生命体征极不稳定。
医生们无计可施,只因他们从未碰到过这般严重的防冻液中毒病例。
病床上的邓某奄奄一息,其家人几近绝望。谁能料到,极为平常的防冻液,居然会使他们的亲人濒临生死边缘。
防冻液,这种在寒冬为汽车送去“温暖”的液体,居然沦为夺人性命的“甜蜜杀手”。
防冻液的主要成分乙二醇是一种无色无味且略带甜味的液体,由于该液体没有异味,邓某喝下后才觉得没什么问题。
他们将防冻液装入饮料瓶,随意放置于工作场所,却不知这是在为自己和他人种下死亡的祸根。
乙二醇入口味道虽甜,然而进入人体后会产生可怕的变化,肝脏会对其进行代谢,将之转化为草酸、甘醇酸等有毒物质。
这些毒素会快速扩散至全身,使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多个器官遭受严重损害。
80毫升的防冻液便能致人死亡,邓某却喝下了毫升,此量为致死量的2.5倍,这一数字令在场众人皆倒吸一口凉气。
防冻液中毒的症状极为可怖,起初会有头晕现象,而随着毒素蔓延,甚至可能出现多器官衰竭致死的情况。
面对如此凶险的“杀手”,医生们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深知,邓某的生命随时可能消逝,每分每秒都可能是其生命的最后时刻,所以必须争分夺秒地寻找解毒之法。
然而,令人绝望的是,国内目前尚无针对防冻液中毒的特效解毒药。甲吡唑是这种中毒情况的解药,但因其在国内需求量极低,故而未上市。
医生们仅能为患者洗胃、导泻,采用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等手段,尽力清除体内毒素。然而,对于像邓某这般严重的病例,这些方法是否有效,无人有把握。
那么邓某最终是如何得到救治的呢?
白酒,这种为我们所极为熟悉的饮品,怎会成为解毒的妙药呢?这简直如同无稽之谈!
然而,医生在一篇文献里发现,白酒的确可用于救治防冻液中毒。由于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能够阻断乙二醇在体内的代谢进程,进而减少有毒物质的生成。
在国内,以白酒解毒尚无先例,这是首次尝试,风险颇高。因为只要稍有差池,就可能致使病情加速恶化。然而当前,似乎也没有更佳的解决方案了。
他们认真核算了白酒的用量,而后经鼻饲管把白酒徐徐注入邓某体内,在此过程中,速度和剂量必须严格把控,要确保乙醇浓度足以阻断毒素代谢,且防止乙醇本身对身体产生危害。
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对所有人而言都是最为煎熬的时段。医生们全天24小时守候在邓某的病床旁边,对他的各项生命体征予以密切监测,白酒通过鼻饲管一滴滴地注入他的胃部,成为其体内毒素的“克星”。
而在这三天的时间里,医生给邓某喂了4瓶白酒,即便对于经常饮酒之人而言,这也并非轻易就能完成之事,甚至还会给人的身体带来危害。
然而,为了救治邓某,医生还是逐量将这些白酒喂给了邓某,果不其然,医生的决定是有效的。
邓某的病情于第三天开始好转,其心率、血压渐渐平稳,肝肾功能亦有恢复。至第五天,邓某最终脱离生命危险,被转入普通病房。
经过14日的治疗,邓某最终恢复了健康。有了这样的经历,以后再碰到不明液体时,他大概再也不会一饮而尽了。
邓某的事件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诸多日常化学品中均含有乙二醇,其危险性不可轻视。我们必须提高警觉,妥善存放这些物品,使之远离食品,防止儿童接触。
一旦有误食情况发生,需马上催吐,医院就医,以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同时,此事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医者仁心的力量。
尽管国内面临无药可用的艰难处境,医生们依旧在积极探寻各类可能的解毒途径,以智慧与爱心撑起患者的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