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网(-05-13)
水是人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的身体内有一整套完善的储水系统,以各种形式储备了大量的水,约占体重的3/4。这套储水系统一方面让我们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暂时的缺水,另一方面,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健康就会受到各种困扰。其实,许许多多疾病的起因并没想象的那么复杂,仅仅是身体缺水造成了代谢功能的紊乱,进而导致了诸多疾病的产生。而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简单得难以置信,那就是:喝足够多的水。
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一本美国医生写的畅销书说:水是最好的药。但他说的水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所喝的水必须是没有外源的微污染,但又保留了水中天然存在的矿物质。如果水中的微污染没有加以去除,那水就不再是药,而是毒药了。因此说洁净的水才是多喝水的前提条件。那么,大多数人喝的自来水情况如何呢?
水微污染呈放大效应
让我们先去上一堂小学自然课。老师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生水,然后回答两个问题:在水中看到了什么?今后还会不会喝没烧开的生水?相信小朋友肯定会说,看到很多小虫子,再也不敢喝生水了。所以在我的童年时代,大人不让小孩喝生水的理由就是害怕会闹肚子。因为那个时侯在乡下溪河的水是很少会有化学污染的。
当今中国的情形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污染很容易控制,只要是自来水,都经过了消毒步骤,多数的致病菌会被杀死,再者,国人通常都是烧开才喝,细菌、病毒耐受不了高温的烧煮。然而,过去的三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最大的负面效应就是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农药、化肥,养殖业饲料中大量使用的激素、抗生素,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水、居民的生活污水均排入江河,现在很多地方的溪河鱼虾绝迹即为明证。不幸的是水中的化学污染物的慢性毒理效应与微生物的急性致病效应截然不同,后者容易感知,来得快,去得也快;前者却神不知、鬼不觉,累积中毒是渐变的、长期的过程,但却是致命的。众所周知,癌症都有一定的潜伏期,原因如此。
因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的日常活动排放至水中的有毒污染物,即使含量极微,都可能被逐渐累积至产生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的程度。这些含量低微的污染物,可能未被水质标准列入检测对象,或者水中检测到的浓度低于法定的标准,但由于水中含有多种这类微污染物,当它们在水中共存时,会发生相互作用与协同效应,其毒性将成百上千倍地放大,从而危害人类健康。
但大多数人出于禁忌或者其他各种理由,一直对水体中的微污染现状保持沉默。当我去年开微博之初,即在解释水中微污染成因的同时提出“自来水即便烧开了也不能喝”的观点,不但让同行和新闻媒体大吃一惊,连公司内部的员工也善意地提醒我:这个说法太超前,会得罪人。但我继续披露水中含有微污染的事实,因为Suntar国际集团的博士后工作站及我在大学的研究团队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
水中的微污染并不会因为大家的禁忌而改变。在不少发达国家,住户很容易到当地公共事业部门査询巿政自来水水质报告,或者可上当地有关部门的网站查询,水中各项水质指标的实际含量和标准含量都很清楚。但在中国国内,我相信很少有人能够取得类似的水质检测报告,非专业人士也鲜有知晓自来水的国家标准。当然,普通市民更不清楚自家水龙头流出来的水含有或不含有什么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这种状况跟空气污染中的PM2.5一直迟迟得不到检测并公开的情形类似。真实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既跟当前的自来水检测配套跟不上有关,也跟国内现有自来水处理工艺的出水无法满足国家标准而不好意思公开等有关。
自来水国标20年不变
自中国第一个自来水厂在上海杨树浦投产,至今已有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中国已建了成千上万个自来水厂,几乎涵盖了所有镇级以上的行政区域,绝大多数人通过自来水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年,中国实施第一个饮用水水质标准,当时仅包括15项监控指标,主要是感官状物理性污染与微生物病菌指标。那个时候,新中国建立不久,环境污染小,同时监测技术也落后。
年,自来水监控指标増加到23项,重金属中的五毒指标均包括其中。
年,指标增加到35项,首次把与人体健康有关的有机物的限值列入其中。进步大的同时也留下后遗症,即该标准制定后20年不变。
年,国家颁布了最新一版的饮用水质标准,检测指标从35项增至项,新増了71项,俢订8项。新标准的毒理学指标达到74项,几乎是原标准的5倍,其中有机物从原来的5项增至53项,超过原来的10倍,可见国家已高度意识到有机物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即是前面我们提到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效应)。这些物质通常表现为慢性中毒,即在人体中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体现其危害性。这一新标准原计划年7月1日开始执行,但因大家都能意会的原因,该标准实际根本没法实施,因此把强制执行的时间推迟到了今年的7月1日。
简单地说,实际上现在中国各地水厂执行的还是年的水质标准,滞后的让人无法想象。年,我刚大学毕业,记得当时不少江河都可以直接游泳,许多地方农村的儿童仍能在江河里抓鱼摸蟹,甚至在渴了的情况下,直接在河里喝口水。
今年7月1日马上就到了,那么相应的自来水厂准备好没有?只要问一下身边在自来水公司工作的朋友,自年颁布新标准以后,他们单位已经采取哪些技术手段与措施升级改造他们的自来水厂?结果一定会让人大失所望,可以说,大多数自来水厂的答案是否定的。至年底,全国县以上多家自来水厂中,98%仍使用传统工艺。预计到年7月1日饮用水新标强制执行开始,采用深度处理及膜技术改造的水厂比例不会超过3%。原因很简,同国家标准一样,政府在制定新版标准时已经意识到了有机物污染控制的重要性,但大多水厂现有的工艺条件却没法按照国标完全减少污染物。
目前普遍釆用的自来水处理工艺
无法去除有机物
自来水处理工艺目前已经走过了四代。第一代是传统的四步法常规工艺,第二代是采用臭氧-活性炭深度氧化法,第三代是采用超滤膜组合工艺,最新的第四代是采用纳滤技术。
在中国国内,97%的自来水厂仍停留在第一代的传统的四步法,即常规的水处理工艺,一般情况下,水源经取水泵房取水到水厂加混凝剂、反应、沉淀、过滤、然后加氯消毒到清水池,再通过漫长的管道送到千家万户。如果是高层用户,还需要通过楼顶的水箱或水池进行二次供水。消毒与输水的过程及其缺陷,中央电视台的《生活早参考》栏目对此有专门的视频展示,如有兴趣可直接点击以下地址观看:
??
自来水消毒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