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雨季的到来,永仁各种野生菌开始上市,永仁人历来有喜食野生菌的习惯,部分人偏信野生菌有养生效果的夸大说法,使食用野生菌的人群激增,价格也随之上涨,有的人在山上见菌就采,导致一些有毒野生菌流入市场,很多人喜欢将多种野生菌放在一起炒食,这就增大了中毒的概率。在这提醒大家:野生菌味美莫贪嘴,小心慎食预防中毒!
食用野生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不要采捡或选购自己不熟悉、没有吃过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艳的菌子。去市场买菌时,最好买当地群众常食用过的,未发生任何危险的菌子。遇上似像非像的菌类,不要抱侥幸心理,拒绝采捡或购买食用。
(二)食用野生菌不要杂,最好每次只食用一种。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子也可能变成有毒的了。
(三)烹调加工时一定要小心,一定要炒熟炒透后再食用。有些野生菌最好用开水焯一下,先在沸水中煮上3至5分钟,捞出后再用清水漂洗,然后再炒食,以降低毒性,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不食用生的、没有加工炒制熟透的野生菌。
(四)食用野生菌时最好不要饮酒、特别是不要饮药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其含有的某些成分可能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饮用药酒更应注意。
(五)食用菌类后若感到不适,有恶心、呕吐、头晕、眼花、幻听幻觉等症状要及时就近就医,向医生说明饮食情况;来不及就医的,应采取简单易行的方法进行催吐、导泻、洗胃、灌肠等进行处理,尽快排出体内尚存的残菌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从而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经过这些处理后,医院诊治。
野生菌中毒有哪些类型和症状
我国有多种野生菌,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多种。中毒表现与毒蕈种类、进食量、加工方法及个体差异有关。根据毒素成分,中毒类型可分为4种:
(一)胃肠炎型。可能由类树脂物质、胍啶或毒蕈酸等毒素引起,潜伏期10分钟到五六个小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病程短,治愈后一般良好。
(二)神经精神型。引起中毒的毒素有毒蝇碱、蟾蜍素和幻觉原等,潜伏期6—12个小时。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病程短,无后遗症。
(三)溶血型。由鹿蕈素、马鞍蕈毒等毒素引起,潜伏期6—12个小时。除急性胃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严重者可致死。
(四)肝肾损害型。主要由毒伞七肽、毒伞十肽等引起,毒素耐热、耐干燥,一般烹调加工不能破坏。毒素损害肝细胞核和肝细胞内质网,对肾也有损害。潜伏期6个小时到数天,病程较长。临床经过可分为六期: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恢复期。该型中毒病情凶险,如不及时积极治疗,死亡率很高。
可见严重的野生菌中毒不仅仅会导致身体不适,还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夺去人的生命。
辨别野生菌是否有毒的误区
夏秋季是野生菌中毒的高发季节,大家要提高警惕,不认识的野生菌不能采、不能买、不能食用。据了解,毒菌大多长得形状怪异、色彩鲜艳,但也有一些毒菌则“相貌平平”,民间一些辨别野生菌有毒与否的说法往往不科学,有误区:
误区一:鲜艳的菌有毒,颜色普通的菌没毒
不能仅靠颜色与形状辨别野生菌是否有毒。鸡油菌、褶孔牛肝菌和大红菌等颜色鲜艳,美味可食;而灰花纹鹅膏菌、致命鹅膏菌属剧毒野生菌,颜色则为灰色或白色。
误区二:长在家畜粪便上的菌有毒,长在松树下的菌无毒
大部分野生菌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一些生长在粪便之上的菌,如盔孢伞和花褶伞属有毒种类,但是生长在松树林中的野生菌也并非都可食用,像鹅膏菌、口蘑、红菇中一些有毒种类也是毒菌。
误区三:野生菌跟银器、大米、生葱、大蒜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没变颜色就没有毒
这种检验办法不科学,大米、葱白、大蒜验证毒菌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其实,野生菌毒素并不是一定会与银器发生反应,如野生菌中最毒的鹅膏菌毒素就不会出现这些颜色反应现象。这种鉴别方法太过单一,很危险。
误区四: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野生菌有毒
实际上,一些多汁野生菌受伤后颜色会发生变化,它们不仅没有毒,而且还是美味食用菌。
误区五:生蛆、生虫的野生菌没毒
许多剧毒的鹅膏菌成熟后同样会生蛆、生虫。昆虫与人类的生理构造和生化特性均不同,对菌类毒素的反应机制也不一样,不能认为昆虫能食用人就不会中毒。许多剧毒的鹅膏菌成熟后同样有被虫啃食的痕迹,豹斑毒伞常常会被蛞蝓啃食。
误区六:以前年年都在同一个位置采蘑菇都没有中毒,所以放心。
每一年的环境变化可能都不一样,以往每年都没有中毒的蘑菇可能偏偏有一年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出现毒素,造成惨剧。
误区七:毒蘑菇只要做熟了就不会中毒
毒蘑菇的毒素毒性稳定且耐热,一般烹调方法根本无法破坏,加入其它作料,比如大蒜、生姜等,也不能破坏毒素。
野生菌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
食用野生菌中毒后,很快就会有恶心、呕吐等反应,中毒的人在等待医生救治之前,应采取一些措施缓解毒性,争取救治时间,中毒的人或者其周围的人应尽快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医院救护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光滑硬质物件刺激喉部,使其将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
三是让中毒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中毒者脱水导致休克;
四是对已昏迷的中毒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五是保留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重点提醒:学校、单位、工地食堂,宴席,集体就餐,禁止加工食用野生菌,避免群体性中毒事件的发生。
end
来源:网络
编辑:李琼丽
监审:起浩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