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大河健康报记者曹聪
洪涝灾害发生后,由于供水系统毁损、食物安全难以保障、居住条件受到破坏、人群与病媒生物的接触机会增多、人群抵抗力降低以及卫生服务可及性降低等因素影响,极易发生各类传染病疫情,特别要警惕肠道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的暴发和流行。
肠炎和痢疾是洪灾之后常见的疾病。由于洪灾发生后环境卫生条件恶化,导致这些疾病更为常见。引发肠炎的原因很多,包括腹部受凉,饮食不洁,对食物过敏,吃了腐败变质的食物或受细菌、病毒感染等。得了肠炎后大便稀而不成形,次数增加,每天二三次至二十多次,肚子痛,呕吐,吃不下饭,有的病人还发烧。
细菌性痢疾是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炎症,是由污染了病菌的饮料和食物传播的,苍蝇也是痢疾的传播媒介。痢疾的症状是腹痛、腹泻(大便数量不多,常带有脓血和黏液),每天几次到十多次,里急后重(大便后仍有未解完的感觉)。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儿童,可以表现为发高烧、昏迷、抽风,却没有腹泻,但病情凶险。
霍乱是一种烈性的肠道传染病。其病原体霍乱弧菌随病人的粪便排到体外,污染了水源和食物,人喝了污染的水,吃了污染的食物,1天~2天(最快几小时)后便会得病。苍蝇、蟑螂等也会传播霍乱弧菌。
霍乱发病时往往会突然腹泻,排出大量米汤样或清水样的大便,每天大便多次乃至十几次,一般没有明显的腹痛,呕吐往往发生在腹泻之后。由于从大便中丢失许多水分,病人很快脱水、虚脱,小腿肚抽筋。
发现霍乱后应让病人喝大量淡盐水,最好喝用安全水冲开的口服补液盐,医院治疗。如果治疗及时,病人可以很快恢复。预防的方法是注意饮食卫生(喝开水,食物要煮熟或洗净),保护水源,管好粪便,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
为预防这些肠道传染病,要做到及时发现、诊断、治疗和隔离病人,要做好环境卫生,经常清扫,不要随地大小便,粪便和垃圾要定时清理(掩埋或焚烧),以消灭蚊蝇孳生场所,病人的粪便和呕吐物最好加入含氯消毒剂处理。淹死、病死的禽畜不能食用,应掩埋或焚烧,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食物尽量煮熟再吃,不吃不干净和变质的食物。如果不小心患了肠炎、痢疾,应让病人休息、隔离,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复方新诺明、多粘菌素、庆大霉素、氟哌酸和吡哌酸等)或及时就医。
本文来源:大河健康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