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作物要顺利生长、躲避虫害自然离不开农药,所以,农药残留多年来都是令国人困扰的问题。
以我们最常见的白菜为例,外层农药残留率为14.2%,而内层农药残留率为13%。这还不是最高,据最新的研究显示,草莓的农药残留率将近%(数据来自EWG年度《农产品农药残留购物指南》),被列为最脏的蔬果。长期接触或食用这些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农药会在体内不断蓄积,降低人体免疫力、加重肝脏负担,对人体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如果残留量过大,还可能导致急性中毒。
所以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寻找各种去农药残留的方法。这其中既存在一些以讹传讹的误区,也有一些方法被证明是安全和有效的。我们都知道买回来的菜一定要仔细清洗,但如果是用以下几种清洗的方法,不但去农残的效果不佳,还可能造成其他营养损失。
今天,给大家梳理一下容易陷入的几个误区
1、浸泡法去农残
浸泡是最常见的清洗方法,但也是最容易出现误区的方法。很多人在清洗蔬菜时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即蔬菜浸泡的时间越长,清除农药残留的效果越佳。由于水中能溶解的农药有限,浸泡时间越长,就等于蔬菜被浸泡干净后又被污染,相当于前功尽弃。而且如果泡的时间太长,还可能产生亚硝酸盐,也有害健康。另外,蔬菜的维生素C容易溶解于水中,导致营养流失。
2、淘米水去农残
有一种说法认为淘米水属于酸性,有机磷农药遇酸性物质就会失去毒性,似乎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去农残方式。但要知道,年新版农药残留限量标准里,就规定了种农药残留标准。而且,做一顿饭的淘米水通常都只有一小盆,水量不足以洗去蔬菜的农药。蔬菜浸泡其中,一小盆淘米水就变成了农药池,所以淘米水去农残并不可靠。
3、盐水去农残
盐水去农残是流传较广的“科学”方法。但这是有争议的,盐的存在的确能增加溶液的离子强度,从而促使这些微溶于水或者不溶于水的农药更好地融入到盐水中,理论上来说盐的清理效果肯定会比清水好一些。但也有研究人员认为,这个增溶过程其实是比较缓慢的,而且盐会降低水的清洁能力,如果盐的浓度较高,还会形成渗透压,让水中农药反而进入蔬果中,效果适得其反。
4、日晒法去农残
有实验表明,阳光的照射会使蔬菜中部分残留农药被分解、破坏。据测定,蔬菜、水果在阳光下照射5分钟,有机氯、有机汞农药的残留量就会减少60%。但有机农药中包括了有机氯、有机汞有机磷、有机氟、有机硫、有机铜等多种化合物。另外蔬菜破碎细胞中的维生素C在阳光中更易被氧化,不但口感不佳,还会造成营养的损失。
除了以上常见的几种的去农残误区,还要特别提醒一下,不要热衷购买有虫眼的蔬菜水果,有没有虫眼不是衡量是否用了农药的标准。有虫眼的蔬菜水果被农药杀掉的是成虫,而无虫眼被杀掉的是幼虫或虫卵;成虫的抵抗力大于幼虫,所以,农药的使用量或许会更高。
目前在果蔬上常用的农药主要有有机磷类农药、拟除虫菊酯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其中有机磷类农药通常具有药效高,使用方便等优点,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高的一类农药,发生农药中毒事件也常常由有机磷农药引起。
超氧(臭氧)是氧的同素异构体,为强氧化剂,而农药是有机化合物;超氧(臭氧)水通过强氧化破坏有机农药的化学键,使其失去药性,同时杀灭表面的各种细菌和病毒,达到解毒目的。
超氧(臭氧)可溶于水,形成高浓度超氧(臭氧)水,与需要灭农残的果蔬充分接触侵泡,在侵泡过程中利用超氧(臭氧)的强氧化作用对果蔬表面的农药残留及重金属离子等毒物进行氧化分解。从而达到理想的去农残净菜效果。超氧(臭氧)通过水介质能有效地降低和歼灭在果蔬中的农药、化肥和生物激素残毒及各种病菌、病原菌,降低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超氧(臭氧)不仅具有消毒、灭菌、除臭、脱色等作用,而且还有改变植物呼吸状态,激活植物细胞,解毒,分化有机不纯物质等等许多有益于人类和环保正向化作用。有机磷类农药的结构式中含有磷氧双键、碳碳双键或苯环结构,超氧(臭氧)极强的氧化能力,超氧(臭氧)水对降解有机磷农药的途径,一般认为有2条:(1)P=S键被氧化成P=O键,(2)打断与磷相连的键,形成磷酸酯,并最终形成H3PO4。溶于水中的超氧(臭氧),不仅能够破坏乐果、敌敌畏等有机分子结构中的烯炔、炔烃等碳链,而且对其基团有着强烈的氧化作用。使得上述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彻底变,起到解毒、降解农药残留的作用。
超氧(臭氧)与农药反应后的多余的超氧(臭氧)会分解为氧气,生成的化合物大都为水溶性,可以用水冲走。超氧(臭氧)去除农药的多次检测实验表明,在一定浓度的超氧(臭氧)水中,敌敌畏、乐果、对硫磷等有机磷农药的去除率可达98%左右,因此用超氧(臭氧)降解农药是可行可靠的。
超氧(臭氧)的强氧化的特点,使得更安全更高效地去除果蔬的农药残留,防止农残对身体健康的危害,解决“病从口入”的隐患。可以说,去农残,超氧(臭氧)更科学更专业,值得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