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用热的烧碱溶液洗去油污
Na2CO3可直接与油污反应
B
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变质
漂白粉中的CaCl2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CaCO3
C
施肥时,草木灰(有效成分为K2CO3)不能与NH4Cl混合使用
K2CO3与NH4Cl反应生成氨气会降低肥效
D
FeCl3溶液可用于铜质印刷线路板制作
FeCl3能从含Cu2+的溶液中置换出铜
本题紧密联系社会与生活,体现了化学在社会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题目以油污洗除、漂白粉变质、农业施肥与铜质印刷线路板的制作等相关现象或事实为基础,并利用离子水解、氧化还原反应、沉淀反应、置换反应及平衡移动原理等化学反应进行解释,内容还涉及常见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及应用,考查学生对相关元素知识与反应原理的了解程度及运用能力。
二、
1.[新课标Ⅰ]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2.[新课标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3.[新课标Ⅲ]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高纯硅可用于制作光感电池
B.铝合金大量用于高铁建设
C.活性炭具有除异味和杀菌作用
D.碘酒可用于皮肤外用消毒
三、
1.教材中20种物质的用途
(1)O3:①漂白剂 ②消毒剂
(2)Cl2:①杀菌消毒 ②制盐酸、漂白剂 ③制氯仿等有机溶剂和多种农药
(3)N2:①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②填充灯泡 ③保存粮食作物 ④冷冻剂
(4)NH3:①制硝酸、铵盐的主要原料 ②用于有机合成 ③制冷剂
(5)HNO3:制化肥、农药、炸药
(6)Na:①制Na2O2等 ②冶炼Ti等金属 ③电光源 ④钠钾合金作原子反应堆导热剂
(7)Al:①制电线电缆 ②食品饮料的包装 ③制多种合金 ④制作机械零件、门窗等
(8)明矾:①澄清剂、净化剂 ②发酵粉 ③媒染剂 ④制铝盐
(9)NaCl:①化工原料 ②调味品 ③腌渍食品
(10)CO2:①灭火剂 ②人工降雨 ③温室肥料
(11)NaHCO3:①治疗胃酸过多 ②发酵粉
(12)AgI:①感光材料 ②人工降雨
(13)SO2:①漂白剂 ②杀菌消毒
(14)H2O2:①漂白剂、消毒剂、脱氯剂 ②火箭燃料
(15)CaSO4:①制作各种模型 ②石膏绷带 ③调节水泥硬化速率
(16)SiO2:①制石英玻璃、石英钟表 ②光导纤维
(17)Al2O3:①冶炼铝 ②制作耐火材料
(18)乙烯:①制塑料、合成纤维、有机溶剂等 ②植物生长调节剂(果实催熟)
(19)乙醇:①燃料 ②溶剂 ③杀菌消毒(75%)④造酒
(20)乙酸乙酯:①有机溶剂 ②制备饮料和糖果的香料
2.生活化学中的反应机理
(1)氧化还原反应
a.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b.“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c.漂白粉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漂白粉可用于漂白织物;氯水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用于漂白纸张.织物等;氯气作水杀菌消毒剂;漂粉精作消毒剂;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NaClO。
d.细铁粉可以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防止食品被氧化变质;铁粉作食品袋内的脱氧剂
e.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能消灭细菌和病毒,因此双氧水可作消毒剂
f.聚乙烯塑料的老化是因为发生了氧化反应
g.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h.Na2O2可与CO2反应放出氧气,可用于制作呼吸面具
i:点燃爆竹后,硫燃烧生成SO3
(2)离子反应(含酸碱中和、沉淀反应、水解反应)
a.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
b.氢氧化铝可用于中和过多胃酸;
c.泡沫灭火器中加入的主要是碳酸氢钠和硫酸铝溶液,两者混合的时候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泡沫,该泡沫喷出进行灭火;
d.用石灰、碳酸钠等碱性物质处理废水中的酸;
f.可以加入硫化物生成硫化物沉淀来处理重金属;
g.用烧碱处理含高浓度的废水并回收利用氨;
h.肥皂水作蚊虫叮咬处(产生蚁酸)的清洗剂;
i.纳米铁粉可以高效地去除被污染水体中的Pb2+、Cu2+、Cd2+、Hg2+等重金属离子,其本质原因是铁是活泼金属,能与Pb2+、Cu2+、Cd2+、Hg2+等离子发生置换反应,从而过滤除去;
j.中国古代利用明矾溶液的酸性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
k.服用阿司匹林出现水杨酸反应时,用NaHCO3溶液解毒;
l.使用含钙离子浓度较大的地下水洗衣服,肥皂去污能力减弱;
m.氢氧化铝可作胃酸的中和剂。
(3)其他
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制饭勺、饭盒、高压锅等的不锈钢是合金;食盐可作调味剂,也可作食品防腐剂;高纯硅可用于制作光感电池;铝合金大量用于高铁建设;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除异味;硅胶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P2O5不可用作食品干燥剂;加工后具有吸水性的植物纤维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应用:甘油作护肤保湿剂;装饰材料释放的甲醛会造成污染;碘酒是指单质碘的乙醇溶液;乙烯可作水果的催熟剂;“地沟油”禁止食用,但可以用来制肥皂;煤经过气化和液化等化学变化可转化为清洁燃料;新鲜蔬菜做熟后,所含维生素C会有损失;葡萄糖中的花青素在碱性环境下显蓝色,故可用苏打粉检验假红酒;利用废弃的秸秆生产生物质燃料乙醇;利用石油生产塑料、化纤等高分子材料;聚四氟乙烯耐酸碱腐蚀,可用作化工反应器的内壁涂层。
蛋白质的变性: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香烃等有害物质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体积分数)为75%;福尔马林可作食品的保鲜剂;疫苗一般应冷藏存放,以避免蛋白质变性。
3.传统文化与化学
(1)传统文化中的常考点
a.烧制瓷器:《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瓦”,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成分为硅酸盐。陶瓷是传统的硅酸盐材料,它的基本原料是黏土。传统的陶瓷多是将黏土与水的混合物通过高温烧制而成。陶瓷等硅酸盐制品制造过程发生了非常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陶瓷具有耐酸碱腐蚀、抗氧化能力强等优点。
b.炼丹术与金属冶炼:汉时期我国的劳动人民发明了“湿法炼铜”,在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万毕术》一书中有一段文字记载:“曾青得铁则化铜”。“曾青”(铜的化合物)是指CuSO4。《神农本草经》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这里的“丹”是指HgO。
c.造纸术与化学:古代造纸工艺中使用的某种物质存在副作用,它易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使纸张变脆,易破损,该物质是明矾(水解显酸性)。在酸性条件下纤维素水解,使高分子链断裂,所以纸张会变脆、破损。
d.黑火药制造:《开宝本草》中记载:“(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涉及了溶解、蒸发、结晶提纯过程。《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这是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
e.酿酒酿醋:明朝的《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指蒸锅),蒸令气上”。该段文字记载了白酒(烧酒)的制造过程中采用了蒸馏的方法来分离和提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新醅酒”即新酿的酒,在酿酒过程中,葡萄糖转变为乙醇。在醋没诞生之前,古人先用梅作为调味之酸。《尚书》:“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梅子捣碎后取其汁,做成梅浆,也就是“醷(yì)”。《礼记?内则》:“浆水醷滥。”在制作梅浆以后,发现粟米也可制成酸浆,“熟炔粟饭,乘热倾在冷水中,以缸浸五七日,酸便好用。如夏月,逐日看,才酸便用”。在制成酸浆的基础上,又加上曲,做成苦酒:“取黍米一斗,水五斗,煮作粥。曲一斤,烧令黄,捶破,著瓮底。土泥封边,开中央,板盖其上”。这已经利用曲发酵,实际上已是早期的醋。
f.中医药学:《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在“刀创水”条目下写道:“治金创,以此水涂伤口,即敛合如故”。这里所说的“鼻冲水”“刀创水”分别指的是氨水和碘酒。《肘后备急方》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如此提取青蒿中的青蒿素。
(2)传统文化的常见突破口----色彩斑斓的化学物质
固体物质:①S、Na2O2、AgBr、AgI:黄色。②Cu、Cu2O:红色。③Fe2O3粉末:红棕色。
④Fe(OH)3沉淀或胶体:红褐色。⑤BaSO4、BaCO3、CaCO3、AgCl、Al(OH)3、Mg(OH)2、Fe(OH)2、H2SiO3、无水CuSO4:白色。⑥Fe3O4、FeO、石墨、CuO、FeS、CuS、MnO2:黑色。⑦碘(蒸气为紫红色)、KMnO4晶体:紫黑色。⑧Cu(OH)2、CuSO4·5H2O:蓝色。⑨FeSO4·7H2O、Cu2(OH)2CO3:绿色。
气体物质:①F2:浅黄绿色。②Cl2:黄绿色。③NO2、溴蒸气:红棕色。
物质在溶液中的颜色:
①Cu2+:蓝色,②Fe3+:黄色,③Fe2+:浅绿色,④MnO4-:紫红色,⑤Fe(SCN)3:血红色。
变化过程中的颜色:①酚酞遇碱变红色。②石蕊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③SO2使品红溶液褪色。④Fe3+遇KSCN溶液变血红色。⑤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遇NH3变蓝色。⑥淀粉溶液遇碘(I2)变蓝色。⑦Fe(OH)2在空气中变质的现象是:由白色迅速变为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
常见火焰的颜色:①H2在Cl2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②CO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③CH4、H2在空气中燃烧,发生淡蓝色火焰。④含钠元素的物质在灯焰上灼烧,产生黄色火焰。⑤含钾元素的物质在灯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产生紫色火焰。
四、
1.我国古代文化蕴藏了很多化学知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注意区分基本反应类型。
2.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学习古诗词的热潮。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唐·刘禹锡)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明·于谦)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
要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我国晋代《抱朴子》中描述了大量的化学反应,其中有:①“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②“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中描述的化学反应是可逆反应
B.“曾青”是含有Cu2+的溶液,如硫酸铜溶液
C.“积变又还成丹砂”中的“还”可理解为“被还原”
D.水银能跟“曾青”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单质铜
注意概念辨析。
4.唐代刘禹锡撰于年的《传信方》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据此推测,用于治气痢的巴石丸,其主要原料的化学成分为()
A.CuSO4B.FeSO4·7H2O
C.KAl(SO4)2·12H2OD.Fe2(SO4)3·9H2O
对于物质的外观,尤其是色态要熟悉。
5.有些古文或谚语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其中从化学角度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古文或谚语
化学角度解释
A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焰色反应
B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发生了分解反应
C
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
微观粒子不停运动
D
一场雷雨一场肥
自然固氮
注意概念辨析。
6.下列有关环境、健康及能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氮的氧化物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污染物,所以它们的含量是空气质量报告的主要项目
B.PM2.5表面积大,能吸附大量的有毒有害的物质,对人的肺功能造成很大伤害
C.聚乙烯是生产食品保鲜膜、塑料水杯等生活用品的主要材料,不能用聚氯乙烯替代
D.利用催化转化装置可以将汽车尾气中的NOx、CO等有害气体转化为N2、CO2等无害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