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监测方法:
采用主动监测方法,临床医务人员监测与院感专职人员前瞻性调查监测相结合。
二、监测内容:
1.在本院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
2.透析前检测HBV、HIV、HCV,在透析过程中定期复查。
3.生命体征:如体温,发热≥38℃。
4.观察并记录患者每次透析时的临床情况。
床位医师及责任护士每日监测透析病人的临床情况,对透析中出现发热反应或疑似感染的病人,及时用无菌法取血标本做血培养,同时报院感办。
三、建立并落实相关的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血液透析室的工作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及手卫生管理制度,履行岗位职责。
四、血液透析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医护人员进入血液透析室换鞋、更衣、戴帽子、口罩。
2.血液透析室保持清洁、整齐、室内空气每日用空气消毒机消毒2次,注意室内通风、尽量减少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走动。
3.患者进行透析前,应常规检查HBV、HCV、HIV等,乙肝、丙肝等传染病病人应安排在隔离透析间内透析,固定床位,专机透析,并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急诊病人专机透析。
4.医务人员进行诊疗操作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所用诊疗器械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5.严格执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制度,透析病人所使用一次性透析器、血透管路及穿刺针等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一次性使用。用后装入黄色塑料袋及镜器盒内,统一回收焚烧处置。对HIV抗体、HCV抗体、HbsAg阳性者应使用专用的设备和器械,并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6.保持水处理间、B液配制间环境清洁卫生,加强透析液制备过程和进出透析机的透析液、透析用水等质量监测。
7.定期对反渗机和供水管路进行消毒和冲洗。
8.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制度,每次诊疗护理病人及接触医疗废物或污物后,必须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9.观察并记录患者每次透析时的临床情况,对透析中出现发热反应的病人,及时进行血培养,查找感染源,采取控制措施,做好相应的管理及监测。
10.医务人员要做好自身防护,从事已知或可疑毒性或污染物溅洒的操作步骤时,应穿隔离衣、戴面罩及口罩,为不同病人进行操作时,必须更换手套。
11.各种用物严格消毒灭菌,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掌握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性质和有效浓度,每个患者透析治疗后进行终末消毒,透析结束后清洁消毒血透机表面如遇有血迹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处理。
12.严格探视和陪护管理,病情需要准许1人留陪,进入血透室人员必须更衣、换鞋并注意手卫生。
五、内瘘穿刺的感染防控措施
1.穿刺前准备好合适的穿刺针,嘱患者用肥皂水把内瘘侧手臂清洗干净。
2.穿刺前工作人员必须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清洗双手,戴好帽子、口罩、戴无菌手套。
3.穿刺点应严格消毒,用2%碘酒消毒1次,75%酒精脱碘2次,消毒范围px以上,力求一次成功。
4.穿刺成功后用创口贴覆盖穿刺点,并妥善固定穿刺针。
5.血液透析结束时,再次消毒穿刺点,然后覆盖无菌敷料,正确压迫止血。
6.做好卫生宣传工作,嘱患者要保持内瘘侧手臂皮肤清洁、干燥,血液透析后内瘘侧手臂切口勿进水。
7.提高穿刺水平,避免发生血肿。
六、使用留置导管的感染防控措施
1.工作人员操作前戴好帽子、口罩、洗手、戴无菌手套。
2.在穿刺处铺无菌治疗巾,消毒导管口,取下肝素帽,再次消毒后,连接无菌注射器,抽出导管内的封管和可能形成的血凝块。
3.透析过程中留置导管与透析管路接管处用无菌敷料覆盖。
4.透析结束时戴无菌手套,消毒导管口,封管后拧紧消毒肝素帽。
5.注意导管口尽量不敞开,避免与空气长时间接触。肝素帽应于每次透析进更换。
6.应每日常规消毒导管周围皮肤,一般用碘伏棉球由内向外消毒,消毒范围直径>px,并清除局部血垢,覆盖无菌纱布后妥善固定。
7.告知病人留置导管期间做好个人卫生,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淋浴。
七、围绕感染环节对血液透析室进行监测
血液净化室每月对透析用水、透析液进行监测,疑有透析液污染或有严重的感染病例时,应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软化水出口,反渗水出口等。透析室的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仪器表面、使用中的消毒剂,应每月监测1次。
八、血透透析机的消毒与维护
1.透析机表面随时保持清洁、干燥,有专用清洁工具。
2.感染透析间的透析机每天用mg/L的有效氯消毒液擦拭。
3.普通透析间透析机表面每天透析结束后常规擦洗1次,遇有血液污染,及时用mg/L的效氯或0.2%过氧乙酸溶液擦洗。
4.机器内部管路每天用20%柠檬酸脱钙热消毒,每周用5.2%次氯酸钠溶液消毒1次。
医院“感控小蜘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