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夏秋季节如何预防
野生菌类食物中毒
点击“蓝字”发现惊喜近期,我院先后收治了7名野生菌类引起的食物中毒患者,其中有3名患者病情危重,目前正在ICU抢救。患者收治入院后,科室和院方立即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在紧急救治患者的同时,将情况层层上报至县疾控中心、县食药监局等部门。
当前正值雨季,我县已进入各类野生菌生长的旺季,也是误采误食野生菌中毒的高发季节。一旦采摘、食用不当,极易引起中毒,重者将危及生命安全。为有效预防中毒事件发生,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医院提醒广大群众:
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不明野生菌。
不轻信用银制品、大蒜、米饭变黑等民间传说的识别有毒野生菌方法。
学校、单位、建筑工地食堂,婚丧宴请、会议等群体性聚餐不要加工野生菌,防止引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食用野生菌10分钟到48小时内,如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视物模糊、幻听幻视等症状,医院就诊,避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危及生命安全。
每年夏季,是我县野生毒蕈中毒高峰时节,由于人们缺乏对毒蕈的相关知识了解,导致误采、误用、误食毒菌引发中毒事件发生,毒蕈含有多种毒素,毒性强烈,可损害肝、肾、心脏及神经系统等,严重时造成中毒人员死亡。
有毒的野生菌有下列特征:
毒蕈多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有毒的野生菌色彩特别艳丽,形状奇特,菌柄上有菌环及斑点、根部长有菌托、菌伞上长有瘤状、麟快状或刺状物。有的毒菌摘断后通常会有浆汁流出来,有辛辣、酸涩、恶腥的刺鼻味道。
注意:
一些野生毒菌在外观上与可食用蘑菇非常相似,不能以是否有虫蛀或花纹等外观进行毒性判断,也不能用民间传说的“与大蒜、银器一起煮后是否变色”等不科学方法进行毒菌鉴别。
预防毒野生菌中毒最有效、最简便的办法是不要采摘、购买、食用不明野生菌,以免误食而中毒。也不购买食用品种不清、多种菌混杂的干杂菌。
毒蘑菇-秋盔孢伞剧毒蘑菇-鹅膏菌
中
毒
表
现
毒蘑菇含有多种毒素,毒性强烈,可损害肝、肾、心脏及神经系统等,即使是微量被吸收到体内也是很危险的。毒蘑菇的种类不同,所含的毒素亦不同,引起的临床表现各异,一般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胃肠中毒型:通常的中毒症状是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神经精神型
中毒症状是精神兴奋、幻视、精神错乱或精神抑制等神经性症状;
溶血型
主要症状是在1~2天内发生溶血性贫血,突然寒战、发热、腹疼头疼、腰背肢体疼、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全身虚弱无力、烦躁不安和气促;
肝脏损害型
毒素对人体内肝、肾、血管内壁细胞、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其他组织细胞的损害极为严重,最终因造成人体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死亡率高达90-%。
发生毒蘑菇中毒如何处理
来源: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