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可以有效的抵抗自身血小板的聚集,是预防动脉血栓形成的“神药”。不过,如果长期的服用阿司匹林,尤其是大剂量服用的时候,对我们自身的胃、肝、肾、血液、支气管的影响还是相对比较大的,或许会产生相应部位的副作用。
掌握好用药的剂量和回避可能加重副作用的因素等可有效降低出现副作用的风险。下面,我们就为大家来详细的介绍一下具体该如何减少副作用。
阿司匹林的适用症状和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的化学名是乙酰水杨酸,这是属于非甾体的抗炎药,有解热、镇痛、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它主要是通过抑制人体之内的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局部组织的前列腺素(PGs)和血栓素起效。对COX-2的抑制是发挥药效的基础,而被减少的前列腺素与炎症反应、痛敏感、中枢体温调节、血栓形成等有关。阿司匹林通常用于:感冒发热;慢性钝痛,比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或关节痛、痛经;或许可减轻炎症引起的红、肿、热、痛等症状;风湿性关节炎。
小剂量则用于:
预防自身的血栓的形成,以预防心脏病和中风;治疗我们自身的缺血性心脏病和脑缺血病患者。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
通常短期小剂量可以使用阿司匹林的反应相对比较轻,但是如果大剂量的使用和长期的使用不良反应多而且较重,且有些人不能使用阿司匹林。目前认为,阿司匹林的副作用或毒性主要与抑制了COX-1酶、水解产生的水杨酸代谢异常、药物相互作用有关。
(1)COX-1酶被抑制、局部组织前列腺素减少引起的副作用:
COX-1主要是存在于血管、胃、肾等组织中,或许可以合成前列腺素来调节细胞的生理活动。与阿司匹林作用相关的局部组织前列腺素还有以下作用:抑制自身的胃酸分泌,保护号自身的胃黏膜(减少消化道不良反应);调节自身的肾血流、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促进肾脏代谢)。
所以,COX-1被阿司匹林抑制之后,前列腺素减少可能会出现以下的副作用或者是毒性的作用。
胃肠道副反应:药物则会刺激胃粘膜和延髓催吐化学感应区,人产生上腹不适、胃灼热、恶心、呕吐;如果高剂量长期使用或许可以出现胃肠黏膜糜烂、溃疡、出血、穿孔或胃肠道梗阻。
肾脏副反应:
或许可能会出现水肿和多尿等肾小管功能受损症状;偶然情况之下;很有可能会出现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甚至肾衰竭。
过敏反应:
可诱发某些哮喘患者哮喘发作,这和前列腺素生物合成被抑制使某些脂氧酶代谢产物增多,支气管收缩物占优有关;少数人或许会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
(2)血小板环氧酶被抑制,血小板合成血栓素A2减少自身的血小板凝集受到抑制,使血液不易凝固,这会加重出血倾向,出现:鼻出血、瘀青;出血时间延长。
(3)水杨酸反应、中毒
阿司匹林在吸收的过程之中与吸收之后,会迅速被胃粘膜、血浆、红细胞及肝脏中的酯酶水解为水杨酸,可进入全身组织包括关节腔、脑脊液和胎盘。水杨酸大部分在肝脏中氧化代谢,代谢产物从尿中排出。
如果剂量过大的时候(阿司匹林5g/d),可产生水杨酸反应或中毒,导致: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力和听力减退;严重者或许会出现过度呼吸、高热、脱水、酸碱平衡失调,甚至是精神错乱。
(4)急性肝脂肪变性-脑病综合征
也叫做瑞夷综合征(Reyessyndrome)、雷氏综合征,表现为肝衰竭合并脑病,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但预后非常差。主要出现在儿童感染病毒性疾病使用阿司匹林退热时。这类疾病包括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5)药物相互作用副反应
与口服抗凝血药双香豆素合用,易引起出血;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易诱发溃疡及出血;与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合用引起低血糖反应;与丙戊酸、呋塞米、青霉素、甲氨蝶呤等弱碱性药物合用,可提高血液中的药物浓度。
除上述几类副作用外,还有患者可能出现呕吐带血、黑便、心跳加速和昏迷的情况。
该如何减少阿司匹林出现副作用的机会?
(1)铭记以下措施:
最好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餐后服药或同服制酸药可减轻胃肠道反应;合用米索前列醇可减少胃溃疡几率;用一整杯水送服阿司匹林;不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共用,如布洛芬、酮洛芬或萘普生等;若每日服用阿司匹林,则应限制含酒精饮料的量最好戒酒,严禁药物与酒同服;若偶尔服用阿司匹林出现了副作用,可尝试其它药物;不要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擅自每天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脏病;规避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具体可参考上文药物交互产生的副作用。
(2)出现以下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
胃痛、吐血、虚弱、荨麻疹、皮疹、气喘、心跳加速、意识混乱或失去知觉。
大剂量过量阿司匹林可能会致命,如果你或有人用药过量,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去急诊室就医。
(3)有以下情况杜绝服用阿司匹林;
严重肝病;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友病;产妇和孕妇;手术患者术前1周禁用;哮喘、鼻息肉及慢性荨麻疹患者;有凝血疾病,比如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