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慎食野生菌,谨防食物中毒

白癜风能自愈吗 http://nb.ifeng.com/a/20190611/7453135_0.shtml

进入夏季

各类野生菌生长繁殖旺盛

很多人都难挡野生菌的诱惑

毕竟野生菌是我们祖祖辈辈都吃过的美味

但其实在采食野生菌的时候

大家都凭着对野生菌的辨别、

采食有一定的“经验”

于是就大胆采食野生菌

殊不知“毒从口入,祸由口生”

近段时间宣恩县几个乡镇就有村民采食野生菌出现腹泻、呕吐、冒虚汗、视力模糊等中毒症状大部分村民中医院就医没有危及生命,经济损失也较小但还有部分地区的村民在食用野生菌出现中毒症状后为了节省钱自己在家硬生生的扛过了两天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结果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无法挽回珍贵的生命↓↓↓

高罗镇滕某:3月7日17时食用自采蘑菇,18时出现腹泻、返口水、虚汗等症状,看物模糊。20点21分到高罗镇卫生院就诊,20点46医院,后经治愈出院。

某乡镇村民郑某:在6月20号食用野生菌出现中毒症状后,自己在家硬生生的扛过了两天,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在身体极度不适时,医院救治,在县、州医院住院治疗,但无法挽回珍贵的生命,同时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我国南方野生蘑菇中毒事件

特别多发的部分品种

(每个品种均有多次致死多人的记录)

灰花纹鹅膏

中毒事件特别多发。菌体灰褐色貌似食用菌变绿红菇、隐花青鹅膏等,被误认误食造成中毒情况经常发生。如湖南、江西~年共发生36起该菌中毒事件,人中毒,86人死亡。其中湖南某县一家7人误食此菌中毒,7人全部死亡。

致命鹅膏

中毒事件特别多发。仅~年,广州、东莞、深圳等地76人中毒,27人死亡。

裂皮鹅膏

中毒事件特别多发。如年7月,温州永嘉县桥下镇潘老伯家6人误食此菌,在医院抢救无效陆续全部死亡;年5月,东莞两家5人中毒,全部死亡。

淡玫红鹅膏

中毒事件多发。如年8月,7名青年在泰山采食此菌中毒,死亡3人。

鳞柄白毒鹅膏

  中毒事件特别多发。如丹东年7月~8月中毒人,死亡11人,与此菌及裂皮鹅膏有关。

假褐云斑鹅膏

  肉质肥厚,与红菇科一些食用菌品种外形非常相似,中毒事件特别多发。

假褐云斑鹅膏近似种

  中毒事件特别多发。年~年,湖南发生3起,22人中毒,4人死亡。

黄盖鹅膏原变种

  中毒事件多发。年6月,三峡地区一家4人中毒,全部死亡。

黄盖鹅膏白色变种

  中毒事件多发。

亚黑红菇

  此菌肉质肥厚、颜色朴素,极易与红菇科一些食用菌混淆。近年来,仅湖南、湖北发生14起此菌中毒事件,中毒88人,死亡45人,其中一起8人中毒,7人死亡。

铅绿褶菇

  中毒事件特别多发。有较多的相似种,特别容易与可食的高大环柄菇相混淆。年~年,仅广州市96人中毒。

毒红菇

  中毒事件多发。

秋生盔孢伞

  中毒事件多发。年四川12人中毒,6人死亡。

褐鳞环柄菇

  中毒事件多发。

肉褐鳞环柄菇

  中毒事件多发。年7月,上海浦东发生一起2人中毒,2人死亡。年8月,新疆发生一起,7人中毒,2人死亡。

毒沟褶菌

  30多年来,云南一些偏远山区及半山区陆续出现一种不明原因猝死疾病,多人死亡,多数病例死前有头晕、恶心、心悸、晕厥、昏迷等症状,现代研究结果显示,该病症与此菌有关。

一、有毒野生菌认识误区

误区一: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不鲜艳的无毒。从色彩判断蘑菇是否有毒是无科学依据的,部分色彩不艳丽、长相不好看的野生蘑菇也有毒。如外表纯洁朴素的白毒伞。

误区二:可使银器、大蒜、大米等变黑的有毒。毒蘑菇和银器、大蒜、大米等接触不会产生反应,不会出现变色现象。

误区三:掰开蘑菇有乳汁或变色的有毒。松乳菇、红汁乳菇掰开后会流出乳汁,但确实是美味的食用菌。一些牛肝菌断面会变成蓝色,也是可食的。

误区四:生蛆或生虫的蘑菇无毒。很多剧毒蘑菇成熟后也会生蛆或生虫。因此这种说法也是毫无科学依据的。

误区五:高温烹煮、煮沸、晒干可祛毒。毒蘑菇的毒素的性质通常很稳定,一般的蒸、煮、闷、烧等烹饪方法或晒干加工都不能把毒素去掉。

二、如何正确辨别有毒野生菌

“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鞋”的蘑菇肯定有毒。头上戴帽指有菌盖,腰间系裙指有菌环,脚上穿鞋指有菌托,这类蘑菇千万不能采食。

三、中毒后自救方法

一旦不慎中毒,应立即停止食用野生蘑菇,拨打急救电话,医院接受救治。特别提醒一下,要保存好食用剩余的野生蘑菇样品以供后续检验,查明中毒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毒蘑菇中毒可能存在“假愈期”。急性肝损害型毒蘑菇中毒病程中,患者常在早期胃肠道症状好转后,不再有任何中毒症状,或者自觉康复,此期一般持续1-2天,医学上称之为“假愈期”。“假愈期”常会让人忽视病情的严重性,导致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编辑:小伍

审核:佳佳

来源:恩施发布、硒都疾控

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文章仅限于分享,不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voc.com/xdjzdzd/124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