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碱类药物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民间广泛使用其泡酒饮或炖肉食用,用于治疗风湿痛、风湿性关节炎、腰扭伤等疾患[1]。由于饮用及食用不当常可引起中毒。
我院年1月~年11月收治乌头碱中毒致严重心律失常26例,经积极抢救及护理,收到较好的效果,治愈出院25例,死亡1例,住院时间为2~7d。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年1月~年11月我院共收治乌头碱中毒患者64例,其中26例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男12例,女14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3.5岁。
均为误服或自服用自制或市场上买的抗风湿药酒(草乌、川乌浸泡白酒)或药丸、胶囊,服用量10~20ml或4~12颗不等,服用后均于30min~2h出现症状,从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为20min~16h。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唇、舌、口腔和咽部麻木,胸闷、心悸;13例出现恶心、呕吐、腹痛;10例出现说话不流利、头晕、乏力;2例出现昏迷;1例出现呼吸、心跳骤停;体温低于35℃4例,血压低于90/60mmHg(1mmHg=0.kPa)6例,白细胞10×/L2例。根据临床表现将中毒程度分为轻度7例,重度19例。
1.3 心电图检查
缓慢性心律失常8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房室传导阻滞Ⅱ度或Ⅲ度6例),快速型心律失常18例(阵发性室上速3例,快速心房纤颤2例,频发多源、多形室性早搏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1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2例。)
2 急救及护理
2.1 清除胃肠道毒物的护理
入院后立即催吐、洗胃、导泻。对口服量少、时间短的清醒患者予以催吐,必要时洗胃。
本组7例轻度中毒患者给予催吐治疗,其方法为嘱患者先喝适量的温清水或盐水,然后用压舌板、手指等搅触咽弓和咽后壁,使之呕吐,如此反复行之,直至吐出液体变清亮无异味为止。对口服量大,重度中毒者要及时洗胃。
本组19例重度中毒患者给予洗胃,洗胃液选用1%盐水或0.02%~0.05%高锰酸钾溶液,温度控制在24~28℃,使用弹性好的硅胶胃管,插胃管时动作要轻柔、缓慢,确定在胃内采取低压、小量(每次量ml左右),反复灌洗直至洗出澄清液为止。对重度中毒者可用3‰硫酸镁溶液导泻。对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应及早建立静脉通道,连接心电监护再给予洗胃。洗胃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洗胃液颜色和患者的腹部体征变化。
2.2 药物治疗及护理
乌头碱中毒患者病情重,进展快,可因各种心律失常而危及生命。要严格掌握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指征,根据医嘱和心律失常类型,在心电监护下尽快使用阿托品、利多卡因、普罗帕酮、胺碘酮、异丙肾上腺素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阿托品针0.5~2mg,静脉注射,使心率维持在90~次之间,根据心率变化可重复使用,也可用阿托品1~5mg加入5%葡萄糖~ml中用微剂量调节输液器以10~30ml/h速度静滴,观察12~24h病情好转渐减量后停药。使用过程中要结合神志、瞳孔、消化道等指标综合判断,防止过量或反跳。
利多卡因首剂给50mg加入10%葡萄糖40ml静脉注射,无效时可重复使用,15~30min一次,有效后再用利多卡因针4mg/min静脉滴注,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巩固疗效。但要注意利多卡因的麻醉作用做好呼吸监测及管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用普罗帕酮70mg加入10%葡萄糖40ml静脉泵注。室性心动过速或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应用利多卡因无效时可选用胺碘酮静脉注射,首剂3mg/kg,15min后可重复使用,或应用胺碘酮mg加入生理盐水44ml静脉泵注。
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可用异丙肾上腺素1mg加入5%葡葡糖ml中用微剂量调节输液器以10~30ml/h速度静滴。上述药物在用药过程中均应严密观察心电示波器波形改变,根据心率、心律情况随时调整注射速度和静滴速度。对合并有乙醇中毒者给予纳络酮0.4mg静脉注射,可重复使用。
2.3 心血管系统症状观察及护理
急性乌头碱中毒可导致迷走神经兴奋和心肌兴奋性增加,引起各种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该类药物中毒致心血管系统症状多,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2]。
本组室性心律失常13例(50%),与文献报道相一致。对该类患者要严密心电监护,根据心律失常类型及时选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和仪器来纠正心律失常。在用药过程中要严密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心律的变化,并掌握和控制给药速度,动态心电监测,做好相关护理记录,准确记录出入量,为医生抢救用药提供依据。
3 讨论
乌头碱毒性较强,口服0.2mg就会中毒,3~5mg即可致死,其中毒主要表现包括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两方面,对心脏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可直接作用于心脏产生中毒性心肌炎,致室内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高[3]。
动物试验表明乌头碱心肌损害的不均一性可导致心肌细胞间能量代谢障碍差异明显,进而使心肌复极离散度增加引起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4]。
而心脏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乌头碱对迷走神经有强烈兴奋作用,使神经未梢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脏,引起窦房结抑制而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结性心律、窦性停搏,抑制房室结产生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作用于心房肌的不应期,易于折返而产生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另一方面,乌头碱对心肌的直接作用,使心肌各部分兴奋,传导和不应期不一致,复极不同步而易形成折返,从而发生严重心律失常[5]。
治疗乌头碱中毒除催吐、洗胃、导泻等治疗外,关键在于预防和控制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早期给予阿托品治疗,以解除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对心脏的抑制,加速传导,从而抑制异位节律点的兴奋性。
利多卡因可抑制心肌自律性,尤其是室性异位节律点的兴奋性,延长有效不应期,使复极均一,消除折返作用[6]。本组患者在心电监护下采用阿托品及利多卡因治疗,对室性心律失常者用心律平或胺碘酮治疗,合并乙醇中毒者用纳络酮治疗,收到了满意效果。
通过对本组患者的护理,笔者体会到,抢救时要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确保及时用药及排泄被机体吸收的毒物,并及时根据不同的心律失常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尽早尽快彻底地使用催吐、洗胃、导泻等方法促进毒物的排泄,减少毒物吸收是保证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
同时,严密动态的心电监护和病情观察是抢救成功的保证。严密观察病情、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护理记录要求的时间性、准确性、动态性,为治疗和护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