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招新季。从“被招新”到“去招新”之间的角色变换,只需要三百余天。
之前书院里有写“22届的展望”。我写道:“熙敬是我入学时的第一志愿,也将永远会是我的第一志愿。从不后悔来到这里。在申请表中写下的话语,字字确凿。”
不过,为什么选择这里呢?为什么和几个朋友一起,来到这个似乎没有那么热门的书院呢?
于我而言,哪有那么多堂皇的理由。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很简单:我希望能有一个安静平顺的高中生活。仅此而已。我也的确在这里觅得其所。并且,还收获了意想不到的事物。
何为“安静平顺”呢?或许要从两年前开始叙述。
初三一年,着实做了不少事情。那或许将是我度过的最美好的一年了。像之前一篇有关乐队推文里写的那样,功课之外,读闲书、交朋友、玩乐队、聊闲天,我几乎实现了以往所积累的、对生活的所有幻想。闲散而空阔的生活,幸福到了极致。
要好的朋友们没有毕业、也没有去到预科,乐队也还组得起来;时间不算太紧张,可以用一中午的时间去散步、或坐在图书馆的角落里读书,也能用很多时间细细咀嚼一颗苹果,或者在落满暖阳的午后、静静地扔棒球。
平心而论,当那一学年结束在炎炎烈日之中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最终渡过了一条河。
我用了一年的光景去渡河。独自乘一条小舟,我手握断桨,顺流而下。我的眼睛闪亮,目光却是钝的,只模糊一片。
这条河很窄,区区容得下小舟单行。它又很蓝,蓝得快要溢出来,就像这个公号头像的克莱因蓝那般。
我只是在河上飘着。途经岸上四季:先是一段黄叶满地;再行着、是大雪皑皑;然后春草复苏,最后百花烂漫。
峰回路转,当我在平稳的河道里滑过一个个曲折后,船停下来了。
静静地、不激起一片涟漪,我站起身,一言不发、踏上了岸。
我踏上了岸,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顾忌。就像水手下船觉得恍如隔世一般,生活的一个大阶段似乎落下了帷幕。
我曾在静默中绚烂过——处在孤独与热闹之间,平静与喧嚣之间,狂喜与悲哀之间,晴天与落雨之间。它们二者的界限完全模糊了,就如同明亮的眸子里蕴含模糊的目光视线,如同行走在刀锋边缘。
在那样的时刻,我好像对未来怀有无限向往,却又不打算往前看。我甚至都不能坚信自己是某种理想主义者。我的理想主义情节实在是太深了,以至于蔓延到了现实无比的境地。
于是我说,自己希望能有一个安静平顺的高中生活。
参加的棒垒球俱乐部里,20届成员有半数都来自熙敬书院(棒垒球赛事总结)。
乐队里极熟悉的朋友,竟也都属于这里。如我与“无聊军队”一文中的“老大”。如同被隐隐地牵引,我没有想很多,也没有瞻前顾后,便拉几个好友一起来到这里,其中便包括子谦。关于我们几个人的故事可以见写给友人W兄的生日祝福。
我一向听信并且放纵自己的直觉,那是我最引以为傲却又最滑稽可笑的本领。事实证明,直觉又一次做了对的选择(22-96·欢迎入海)。
这一学年,的确平顺地度过了。在此之外,我还收获预料之外的许多许多。
先是军训。训练的确是很劳累的。但按书院分方队,不论是练习还是歇息,周围的伙伴也皆来自同一个书院;有之前便熟识的朋友,也有新见面的同学,都属于一个集体了;于是心中踏实了许多,也不觉得毒辣日光的诘问有那么地可怕了。
又有学长团熙敬分队的学长学姐们一直陪伴着,在酷暑中不停灌满我们的水杯。这样的关爱,又有谁能忘记呢。这大概也是许多同学在军训里感触最深之处,也让我们对“书院”这一概念的印象、由模糊转向具象了。
军训我还记得几个场景。一是中午与晚间休息的时候,坐在上铺,边敷脸边读书。放下一天中所有的劳累与怨念,沉浸在另一个清爽的世界里,有几分惬意。二是晚上训练,满天星斗清晰可见。都说天空是穹顶,但平日久居城市里、有楼宇掩映,总是看不全那半圆形的一方天。于是终于明白古人所谓“天圆地方”是怎样的形象了,有几分浪漫。三是训练场被青山环绕。群山回唱之间,有时还会有雾气和闲云。有几分难得的仙侠气派。
入教是一段很开心的日子。回想起来,竟美好得有些不真实。试想,脱离家庭、脱离学业,全身心地沉浸在书院这个新的组织里,大概是毕生只能有一次的体验吧。就像我们的高中生活一样。
你划我猜、颜料大战、定向越野,搭骨牌、跳大绳、打篮球,活动极丰富极精彩(TiliNews?入学教育之壹)。第一次在附中看晚上九点的夜空,也和朋友在操场上卧看漫天星斗,算是圆了许久以来的念想。第一次肆无忌惮地用颜料将自己“扮上”,朋友帮忙化了大卫·鲍伊的闪电妆。照片一时找不到了,只记得效果还是颇传神的。
之后开学,按书院分了主科班级,一开始便结识了很要好的朋友。后来才偶然地知道,我初中班里最好的朋友之一,也是她的至交。又要感叹际遇之巧了。
九月篮球杯比赛开始(记.10.28比赛)。和队友们一同训练的光景是极开心的。时隔三年重新站到球场上,是后卫的位置,而非许久之前练过的小前锋。新位置,新队服,新使命,让我的紧张与期盼并行。比赛开始前站到场上,面前除了对手,什么都不剩。我不习惯这样的感觉,可它又让我脉搏剧烈地跳动,澎湃着“赢”的决心。想到赛场旁一阵阵擂鼓与鼓励,跌倒后许多句忘记来自谁的关心,走下场的一刻、递到手里的水。我都记得。
一段日子的比赛下来,组织进攻与助攻之外,也进了几个球。想起来还有几分自喜。就像是在圣诞树里挂上几盏小彩灯,是微小而真实的幸福(熙敬书院圣诞节活动预热)。
想来,在书院里的这一年间,没有惊天动地的狂欢,可我感受到过千千万万个这样如“小彩灯”一般的瞬间。每一次都让我感叹,平常生活里的欢喜是多么珍贵。去图书馆自习,偶然瞥见谁的帆布袋上别着书院盾徽,看见那只桀骜而独一无二的虎鲸岸然立着;海陆空足球比赛,手掌交叠在一起“加油”,齐声地喊“熙敬加油,熙敬雄起”(海陆空杯12.4比赛)。课间和伙伴匆匆跑到书院活动室,去小卖部买一些零食。我喜欢吃巧克力味的一切。于是巧克力派或者巧克力棒的味道与质感——并不生硬而富有层次的甜,便驻足于唇齿之间。
回忆的这些,都是很小很小的事情。放在一整年波折的生活里,放在波诡云谲瞬息万变的世事里,或许根本不值一提。但我被时间的洪流裹挟着,一刻不停地行着。好像有一个声音不停地对我呢喃,“向前走,不要回头”。
不知过了多久,我停下脚步、回首向来过眼云烟,发现自己好像什么都不记得。只有这些如星星点点的野花般的小幸福、还能时时刻刻地提醒我:时间并非了无踪影,生活也是姗姗可爱的。
熙敬之于我,便是这样的存在。
书院戏剧节展演那天是星期五(熙敬书院黑白之间预告)。早中晚三场,都去看了。还记得晚场落幕的时候,灯光流转、人物变迁,有几分恍惚,却又欣欣然得以看到一场戏剧的落幕。几天之后便是元旦,迎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能以这样“戏剧化”的方式告别过去的十年,倒真的是一件浪漫的事情。毕竟到头来,又能有多少次、完整看完一台戏的所有展演呢。
没有楼起楼落的伤悲,只是为我留下一种情绪,一层朦胧的印象。如同小孩子隔着糖纸仰望天空。
高一下半学期,猛地去想,似乎没有很多可以去谈的事情。棒垒赛和足球赛都未能如期到来。疫情改变了很多,却也让日子回归本真。我与所谓外界的连接一下子削减了许多。虽然是个偏爱安静的人,却也同样喜好与二三好友相聚。不论是插科打诨、还是交流最近新开发的爱好,听听音乐、聊聊书籍、谈谈电影,都是很惬意的。一下子切断面对面的交流,再多文字也无法代替共度闲谈的几个小时。
在这样的时候,我与人们交流的渠道就只剩下线上课了,书院班级里的老师与同学也成为蛰居日子里为数不多的慰藉。也曾迎来短暂复学的日子。也因为后来可以选择到校与否,体验了极空旷的校园与仅有三四名同学的课堂。是另一种回忆吧。
然后迎来了书院体制的变革。偶然的契机之下,开始负责议事处项目组的事务。先是起草章程修订案,几乎每天的讨论;再到会议的组织与协调,发言和答疑。假期里也会持续地线上交流。从书院文化建设到招新进程的推进,事情不算少,不过乐趣自然是有的。我对书院的理解也渐渐深化了许多。
从原先对平静的追求、到后来意外的幸福,始终都是我从这个集体里收获的。而如今、更多是要去建构这个我所深深依赖的地方。原先许多陌生的词语也被纳入了考虑。
于熙敬书院,我找到了自己想要寻找的。我从不后悔来到这里,我端的拥有了安静平顺的高中生活。而对书院来说,或许也始终无悔接受我吧。我想,熙敬大抵始终无悔地接受每一个熙敬人。
白色,纯粹,圣洁,像化学家的大褂与医生的袍。黑色,静谧,安宁,包含着一切又吸纳着一切,如同夜的斗篷。
鲸是一种古老的生物。黑色与白色宽阔的袍袖,始终庇佑着鲸的孩子。
————————————
MerryChristmasMr.LawrenceMainTheme坂本龙一-RyuichiSakamoto-MusicForFilm下
倘若去谈书院文化,总感觉没有那么实际。那就说点实际的吧:说说我这一年来,在熙敬书院所体验到的真实感受。
熙敬是我的第一报考的书院,在这之前其实对熙敬基本没有了解,只听过朋友说过,熙敬很包容,就像容纳虎鲸的海也可以让水生的万物居于其中。也想找个清静的地方,干点自己想做的事情。于是便来到了熙敬。
在之后的日子里,在熙敬书院最大的感受就是,你可以找到能跟你聊爱好,聊人生,聊爱情的朋友们。在军训宿舍的床上夜谈,我结识了同样喜欢历史政治的马同学,热爱fps电竞运动的刘同学,和喜好古典乐曲与爱情往事的另一位刘同学。在书院活动室还能打游戏的时代,我与学长们展开对人体与电子设备交互的极限对抗性挑战。也还记得在戏剧节的黑幕后面,与一群认真朋友们共同排练的感动。就像用网捞鱼,只要你主动去下网,总能找到跟你志同道合的朋友们。
不与你志同道合,但也不会碍你自己的道路。这就是熙敬吧。星河灿烂的众人藏在黑色的海洋中,海洋也成为了天空。
如果想让这两年能再找上三两好友,能交心攀谈,志同道合,我想熙敬是你更好的选择。
说点更多的,我在这一年中看到的多位熙敬人身上所发着光的,是敏锐的洞察。不同于街头老大爷的对国际政治的高谈阔论,大家总是理性的分析与讨论,但也绝不是学术研讨会一般的严肃认真。熙敬人总还是活泼的,某种程度染上些离经叛道的朋克气息,妙语连珠地对社会现象或是复杂的数学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是真正的“人”。
“他们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从不疲倦,从不讲些平凡的的东西,而是像奇妙的罗马烟火筒那样不停地喷发火球,火花,在星空像蜘蛛那样拖下八条腿。”
她们与他们终是闪着光的,对世事怀抱着炙热的火焰,若理性如水,感性似火,那么他们对自己所热爱的事情总是水里包着火的。不过火焰永远不会熄灭,遇水之后,摇曳了几下,反而烧的更旺盛了起来。
其实书院本身只是一个名字,人们共同构成了这个书院的基本氛围。一批又一批的人们,总是在改变这氛围的基调,或又被这氛围改变。要让我说一下这氛围的感觉,之于视觉,便是“色彩斑斓的黑”。之于味觉,大约是“丝滑流入喉咙的甜。若在夏天那定是冰凉水蜜桃的味道,在冬季或许是热可可吧”。之于听觉,我想可能“披头士的《Sgt.PeppersLonelyHeartsClubBand》这张专辑。之于触觉,可能是“黄昏时略带温热的玫瑰花瓣的触感”吧。它是马尔克斯笔下永恒的冰块,是毛姆触不可及的月亮,是凯鲁亚克的金光闪闪的明珠。
诸位看客可能觉得我吹的有点过了,但若你切身体验,你也会用这般言语来形容吧。
熙敬就像,夏天傍晚时分出门散步时吹着的冷风,与脚下不断延长的道路。希望你也“在路上“走一走。
————————————
入海一年,我们想说的还有很多很多。可文章已然近五千字了,也不太好再多说,怕正在阅读的你会觉得不耐烦。于是就此驻笔。
如果想了解更多有关我们与熙敬书院的故事,可以在公号后台留言。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文·上
图
高墨柔
文·下
李子谦
校对
王宗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