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告1天内3个孩子因误食消毒剂送医抢救

原创

孕事

家里这些东西都很危险,要不收起来,要不丢掉!

家长们,如果你家里有孩子,从这一刻起,请仔细检查家里的物品,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把所有危险物品隔离开来。

对于口欲期的孩子们来说,任何他够得着拿得到的小东西,都可以是“好吃的”!

而那些在孩子们看来的“好吃的”,可能会给他们带来致命的伤害!

特别是在这新型肺炎蔓延的特殊时期了,家家户户基本都准备了84消毒剂、75%酒精、含氯消毒剂等消毒用品,要重点提醒的,这些用来消毒的东西,请一定要放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

如果是稍大一点的孩子,一定要告诉他们基本的安全意识,告诫孩子:勿动、勿服用!!

就在2月9日,医院急诊室,就短短的一天,就接连有3名宝宝因为误食消毒液而紧急就医。

1名8岁的孩子,因为家长将外表与大桶的牛奶相似的84消毒剂原液放在洗手间,孩子渴急了没注意,竟直接把84消毒液当成牛奶喝了整整一大口,喝下当场孩子就哭出了声。

还有一名10岁的孩子,家长将次氯酸钠消毒水放在了空饮料瓶中,但没注意的是这款饮料是孩子喜欢喝的,而且没有做标识,导致孩子误服。

还有一名3岁的孩子,因为家长将75%酒精放入饮料瓶中,导致孩子将75%酒精直接当成饮料服用。

想想孩子们在喝下这些带有严重刺激和腐蚀性的消毒原液的场景,都觉得很是心疼。

好在当时这3名孩子误食的消毒液的量都不多,家长们及时发现,送医,经过催吐等急诊处置后,目前孩子们情况都稳定。

但消毒液多多少少都腐蚀了孩子们的食道,要完全恢复正常饮食,还得需要一些时间。(新闻来源:辽沈晚报-02-13)

孩子误食真不是小事,特别是在这段特殊时期里,因为家家户户都准备了各种消毒剂,所以更要注意。

说一件春节期间发生在我身边的事。

隔壁邻居家有一个2岁多的小女孩,小女孩长得非常可爱,也很是懂事听话。

前两天天气好,所以他们一家人都搬起凳子在外面晒太阳,乡下嘛,活动空间比城里还是要广一些。

一家人在外面聊天的聊天,嗑得嗑瓜子,家里小孩就随他们玩。

大概半小时后,孩子妈突然想着要去看看孩子们在玩什么,结果她一进屋就看见孩子手里拿着一瓶84消毒剂,瓶盖已经打开了。

孩子妈突然大叫坏了,连忙问孩子:你有没有喝84?

孩子一看妈妈的样子也被吓坏了,大声哭起来,这下一家人都着急坏了,孩子妈妈仔细查看,闻孩子的嘴巴,嘴巴里是有消毒液味道的,而且嘴边也有消毒液残留。

看着孩子的样子,孩子妈医院赶,半小时的车程,孩子一直在哭,医院后,医生说对于孩子误食这件事,如果不能肯定孩子是否误食,都只能按误食处理。

这种情况无论孩子有没有喝,都必须洗胃,洗胃的过程没经历过的人可能不懂,太痛苦了。

那么小的孩子,那么大一根管子要直接插入孩子的胃部,还要灌水冲洗,太遭罪了。

好在清洗过程中没有太重的消毒水的味道,医生也因此判断误食的量应该不大,孩子在洗胃之后也沉沉的睡过去了。

抱着孩子的妈妈一边哭一边骂自己,真应该多留下心,这样孩子就不会遭罪了。

孩子误食事件,真是层出不穷,而在这段特殊的防疫时期里,更是常见,要给所有家长敲响警钟的是,误食无小事,一旦孩子误食消毒剂等用品,是直接危害生命的啊。

去年9月,福州一名2岁女宝宝误吃洗衣机槽清洁剂中毒。原来这个清洁剂长得像洗衣粉,被家人随手放在矮橱,孩子看到五颜六色的包装,以为是奶粉,就咬破袋子吃了一点,立刻疼得哇哇大哭。

家人立刻给她灌水急救,几分钟时间,小女孩的口唇红肿糜烂,嘴巴出血。经医生诊断,孩子中毒,口腔灼伤和身体多个部位破损,要送到重症监护室抢救!(新闻来源:海峡网)

去年1月,东莞一名1岁8个月的男宝宝误喝清洁水死亡。奶奶在商场的柜台桌面拿到一瓶水,以为是矿泉水,就给孙子喝了,小男孩立刻出现异样,头歪到一边,口出血。孩子父医院。

诊断证明书显示:孩子多器官衰竭、肺出血、心肌损害,肝功能损害、代谢性酸中毒。因为病情太严重,小男孩救不回来了。(新闻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去年5月,东莞一名19个月的宝宝误喝了10ml蚊香液中毒。小男孩爸爸说,一时没注意,孩子就拿起放在地上的蚊香液瓶,拧开盖子就喝了。当爸爸看到孩子喝了蚊香液,医院。

到医院后,小男孩全身抽搐、皮肤苍灰,血压也检测不到了。10多名医生花了3个多小时,用了24瓶小苏打帮他洗胃才把孩子从“死神“手里抢回来。(新闻来源:网易订阅)

对年幼的孩子们来说,他们还不具备识别危险的能力,如果家长不做好守护的职责,一旦发生误食意外,轻则洗胃急救,重则危害孩子生命,所以,别再做粗心的家长了。

以目前最常见也是家庭里用的最多的84消毒剂为例。

很多84消毒液是乳白色的包装,这种包装和很多儿童乳饮料相似,如果放在孩子够得着的地方,他们很容易误食。

误食消毒剂后果有多严重呢?

84消毒液是一种以次氯酸钠为主的高效消毒剂,具有刺激性气体,且有一定的毒性。人体误食过量的84消毒会引起呼吸道、肠胃的不适,可以导致口、咽、食道黏膜损伤。严重者可能引起中毒。

而对于儿童来说,误食84消毒液带来的伤害可能会更大。

除了84消毒液以外,还有很多消毒液也排在儿童误食榜单里,医用酒精,火碱、硫酸、过氧乙酸,驱蚊水。

这些消毒液多为酸(碱)性化学制剂,具有较强的侵蚀性,误服原液可致口、咽、食道黏膜损伤,误服大量可引起胃、肠穿孔,后期出现食道瘢痕,造成食道狭窄,还可能引起神经系统损害,所以家长一定要警惕。

在这段特殊时期里,正确的使用消毒液可以有效的消灭细菌和病毒,但在这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日常防范。

●请不要把消毒剂放在茶几,梳妆台和窗台上。

●请不要把消毒剂分装在食品饮料盒中。

●用过的消毒剂瓶,使用过的消毒剂水请第一时间丢弃掉。

如果孩子不小心误食下消毒液等清洁制品,请马上移开容器,并仔细记录以下问题,并医院:

●产品名称

●喝了多少

●多久以前发生的

●孩子的年龄和体重

●孩子是否有任何症状

再次给家长们敲警钟!!这些东西都排在儿童误食的榜首,请家长们打起12分的精神,都记好了。

1、漂白剂,厕所清洁剂,洗涤剂,指甲油,肥皂,洗发水...所有涉及到清洁的用品,都应该放在高处。

大多数中毒都发生在家中,特别是两岁左右的儿童,他们对什么都好奇,而且具备了行动能力,你想不到下一刻他会把什么东西放到嘴里。

更不要用我们常用的矿泉水瓶,饮料瓶来装有毒的液体,因为即使是大人,有时候你也无法分辨,更何况是儿童,不要随便更换产品的容器,不要撕毁产品的标签,如果是老人带娃,这些安全意识一定要及时告知。

2、药品,驱虫药,防腐剂,农药等这些危险物品,应该分类整理,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1岁男童误食奶奶的降压药引起中毒,3岁女宝误食邻居的避孕药导致性早熟,这些都是真实的例子,有些药品看起来就像糖果,孩子根本没法分辨,还充满了诱惑力。

农药,驱虫药更是应该直接上锁,这种烈性毒药,如果误食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甚至死亡。

3、化妆品,香水也是雷区

很多化妆品里都含有酒精,香水的酒精成分甚至可能高达95%,这么高浓度的酒精,成人都受不了,更何况是儿童,酒精会对儿童造成严重影响,对皮肤也有刺激,所以,把你的化妆品放在孩子们不常玩耍的地方,安全意识也要从小培养。

4、这些东西也很危险:

●小电池

●磁铁

●玻璃等尖锐物体

●油漆,拖漆剂和其他装饰产品

●香薰精油

●除臭剂

这些东西要放在孩子怎么样都够不到的地方,或者直接上锁,不要因为图方便而放在醒目的地方,容易够得着的地方。任何化学成分的液体,尽管只是不小心入眼都会造成伤害。

如果你发现孩子已经误食,要保持冷静,迅速采取行动:

如果孩子吞下有毒的物品,首先,让毒品或药品远离你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嘴里还有一些,让他吐出来或者用手指取出,一定要保留误食的东西,这样有助于医生判读并第一时间采取急救。

不要催吐,催吐可能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带上孩子误食的东西,医院。

如果孩子吞下的是其他类型的物品,即使他没有任何症状,也要带孩子去做相应的检查。

养大一个婴儿不容易,这些安全知识一定要牢记:

1、从现在起,仔细检查你家里所有的有害物品,确保他们有明确的标签,并且放在孩子无法触及的地方。

2、危险物品锁起来,你可以准备一个带锁的大柜子或箱子,然后放到孩子无法触碰的地方,不要将危险物品放到没有落锁的橱柜或箱子中,即使它很高,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学会走路,他可能会爬上椅子然后拿到柜子里的东西。

3、不要依赖于儿童防护容器,它们不是防护儿童的,它们只是防护物品,没有一个瓶盖是百分百安全的,对于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说,能够打开一个药瓶并不罕见。

4、不要把药物放在醒目的地方,如果怕家人忘记服用,写个便条是个不错的方法。

5、不要把药物放在口袋或手提包里。也不要孩子玩空药箱,时间久了,孩子会慢慢学会怎么把盖子打开。

6、把药品,杀虫剂,清洁产品保存在原始容器中,切忌将有毒产品放入曾经是食品和饮料的容器中,因为你的孩子可能会将其误认为是他可以吃的东西。

7、永远不要假装任何一种药是甜的,即使你是想哄孩子吃药,也不要把它当做是好吃的东西,孩子会模仿,他可能会在你没注意的时候自行吃药,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药品和糖果的区别,避免孩子把药品当糖果而误食。

家长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吃药,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

8、过期的药品和化妆品容器要第一时间清理掉。

9、当你带孩子出去游玩或去朋友家玩时,记下药品和其他危险物质的位置,不是每个人的家里都有孩子存在。危险用品只能你来排除。

10、如果家里有客人,客人的行李要收好,防止手提包里有止痛药和其他药物。

任何误食都是可以避免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刻保持有人陪伴在孩子身边,不要放任孩子一个人玩耍,你不会知道,下一刻孩子会做什么事,你也无法预测危险什么时候会发生。

这些知识一定要转给家里人看!

参考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voc.com/xdjzdyy/11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