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氮循环简述
在养殖水体中,氮有多种氧化态,可以生成多种价态的含氮化合物。含氮有机化合物是不稳定的,最初进入水中的氮素大部分是有机氮,在水中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如:蛋白性物质分解成肽、氮基酸等,最后产生氨。
缺氧时,有机氮分解的最后产物是氨。而在好氧条件下,氨还将继续分解转变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即在氮循环中,有机质的氧化到氨的形成,到硝酸盐被藻类和微生物吸收转化为有机物,全过程都需要氧的参与,是个耗氧过程;
而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到氨氮和硝酸盐转化为氮气,是一个反硝化过程,不需要氧的参与,是个厌氧的过程。
在生产实践中,如果能长期检测到少许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是氮循环稳定的表现。是很稳定的生态。当氨氮和亚硝酸盐完全没有,就要检测硝酸盐。硝酸盐的下降指示池塘正在脱硝(反硝化作用)。脱硝的后果是氨源细菌的崩溃,弧菌等病原菌的崛起(补充一点:发生反硝化反应的根源还是因为缺氧)。病害发生的预警!
二、氨氮来源1、鱼虾蟹及其他水生动物的代谢产物:
(1)通过鱼虾蟹等养殖动物的呼吸作用进入到水体:
养殖动物通过鳃部,可以直接将体内产生的含氮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鳃排泄的方式主要是依赖浓度梯度的被动扩散,当鱼体内的氨水平高于水体时,这一过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如果浓度梯度较小时,鳃的排氨受到阻碍,鱼虾蟹身体中的氨因积累而逐渐上升,就会引起鱼类的中毒。当血液中氨的含量超过1%时,就极易造成鱼类中毒死亡。
(2)鱼虾蟹的粪便、尿液排进水体;
2、在缺氧状态下,含氮有机物的分解产生:
如:残饵、死藻、水生植物及其他水生动物尸体等有机物,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其代谢产物为氨。
3、水中缺氧时,含氮无机物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产生;
4、氨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底泥:
底泥随着养殖周期的不断累积,越来越厚,尤其是高密度养殖或多年没有淸塘的老塘,其产生氨的副作用,要远大于给池塘提供的无机养料的作用。而且,寄生虫、有害菌的积存,也成为容易引起养殖对象发病的根源。
三、NH3的存在和转化
NH3极易溶于水,并生成分子复合物NH3·H2O。此物又可离解成:
其中NH4+对鱼类无害,此反应平衡受水质、水温影响很大。如:PH<7时则几乎全部以NH4+存在,>11时几乎都以NH3存在。
分子氨与离子铵在不同温度、PH值条件下,氨占的比例:
NO2-在硝化菌作用下生成,而NO3-是无毒的,如果溶氧不足,则NO3-会在厌氧菌的作用下还原成NO2-,而NO2-又会还原成NH4+(NH3);
四、氨的中毒机理
一是干拢渗透压调节系统;
二是易破坏鳃组织的黏膜层;
三是会降低血红素携带氧的能力。
氨中毒,为非离子态氨的中毒。氨毒素通过呼吸作用,由鳃丝进入血液,把血红蛋白氧化成高价血红蛋白,使其丧失输氧能力,出现组织缺氧,窒息而死。
在常规的水产养殖池塘环境中,氨很少积累到致死浓度。然而,长时间的低毒作用,会影响生长速度、饲料转换率及抗病能力等,最终影响整体养殖效果。
五、氨中毒的表现
1、在低浓度下,0.01-0.02ppm(克/立方米):
鳃丝颜色发乌变紫,呈巧克力色样。同时,体表粘液分泌增多,皮肤充血,尤其鳃和鳍基出血明显。
轻者,影响养殖动物的生长和代谢,生长缓慢,易感各种疾病。重者,损伤鳃组织及加重内脏器官的负担,降低鳃吸收和血液的输送氧气的能力,甚至导致养殖动物内脏型综合性疾病的发生。
2、在较高浓度下,0.05-0.2ppm:
会直接破坏鱼类皮肤和肠道粘膜,造成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同时伤害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
3、在0.2-0.5ppm的浓度下:
在此浓度下,发生氨急性中毒时,鱼虾会表现为急躁不安,由于碱性水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具较强刺激性,使鱼虾体表粘液增多,体表出血,鳃部、鳍条基部出血明显,鱼在水体表面游动,张大嘴巴呼吸,甚至出现死亡,死亡前眼球突出。
六、预防氨氮过高的措施
1、清除过多淤泥,减少塘底积存的有机物,减少氮源和耗氧。高产池一般要求1-2年清塘一次,使池塘底泥不超过15-20cm;
2、选用优质的全价配合饲料,减少氨氮的排放量。并科学投喂,减少残饵量;
3、维持合理的浮游植物数量,减少浮游动物量,比如:增加花鲢的放养数量,减少浮游动物爆发的几率。保持溶氧的充足;
4、定期泼洒微生态制剂,补充池塘生态环境中微生物的不足,强化有机质分解这个重要环节,减少氨氮等毒素的形成;
5、机械拉动池底或使用底改产品,保持塘底的通透性,促进氧化过程的顺利进行;
6、经常加换溶氧高的新鲜水质,中毒产生,第一件事就是加换水和增氧。
七、氨氮中毒引起的泛塘处理措施
1、池水藻类数量大,死藻多引起的氨氮中毒泛塘:
这类泛塘不易被重视,也不是很常见。其现象是:白天鱼的摄食非常正常,但是,到晚上,鱼虾浮头较早,到后半夜甚至出现零星死亡现象。
?主要原因分析:
(1)水体透明度低,补偿深度较小,造成池底厌氧分解旺盛;
(2)夜间浮游植物也成为耗氧因子,加重了池塘的缺氧状况,氮循环呈还原趋势,氨氮浓度增加;
(3)最主要的因素是PH值的升高,使氨氮毒性增强。
?防控办法:
(1)注意白天增氧机的使用,加强上下水体的流转,提高底层溶解氧含量,促进有机物的氧化;
(2)同时使用调水解毒产品+快速释放氧的产品+Vc等抗应激产品,增氧、调水解毒,缓解中毒应激。并根据泛塘情况再增加使用次数。待池塘恢复摄食后,使用微生物产品促进有机质分解,并配合使用改底产品,消除底层的聚毒层、通透池底,保持池水的肥活嫩爽的状态;
(3)昼夜温差比较大的地域,尤其注意该类的倒藻中毒现象的发生。
2、浮游动物数量比较大,藻类数量很少的老化瘦水的氨氮中毒泛塘:
?主要原因分析:
(1)池塘产氧能力快速下降,浮游动物等(纯粹)耗氧因素增加,特别是池塘养殖对象个体比较大的阶段,易发生;
(2)发生这类中毒泛塘的前兆:
a.早上,摄食量降低或者不摄食;
b.上午半天摄食量降低或者不摄食;
c.全天只有傍晚一顿摄食较好,其他时间不摄食。
(3)处理这类水质的注意事项:
a.决不能使用任何微生物产品;
b.在没有恢复正常摄食之前,不适合肥水,越肥水,会越严重;
c.期间不能使用消毒产品,否则,会引发大量的死亡。
?防控方法:
(1)根据镜检水体的浮游动物(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的种类和数量、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2)早上还能够摄食,但摄食量下降:
a.一般采取用触杀型或针对性的杀虫产品,连续2-3天早上,沿池边1-1.5米的宽度,泼洒或使用喷雾器杀灭过多浮游动物(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使用诱捕轮虫的设备,清理过多的浮游动物);
b.注意晚上早开增氧机或者使用增氧产品增氧;
c.可以使用解毒产品+抗应激产品对水体调水解毒,缓解中毒症状;
d.待全天正常摄食后(尤其是早上恢复正常),使用复合藻种+定向肥进行肥水,并可以搭配使用改底产品改善池塘底质(改底产品的使用应纳入日常改善底质的工作上)。
(3)上午半天不吃或只有傍晚一顿吃食:
a、高度准备应对严重的泛塘,并提前加水换水;
b.使用调水解毒产品+快速释放氧的产品+Vc等抗应激产品,增氧、调水解毒,缓解中毒应激。并根据泛塘严重程度,在增氧机局部区域增加使用量,让不抱增氧机的鱼回到增氧机附近。并视情况再增加使用次数。白天仍然浮头,要继续补充缓释型增氧产品+解毒产品+抗应激产品。(注:必要时可使用吸附型解毒产品+增氧产品,在增氧机局部使用,营造局部好的环境。要注意吸附型产品后期的释放所引起的药害)
c.待鱼在白天不浮头后,采取沿池边杀虫的方法杀虫。
d.待全天正常摄食后(尤其是早上恢复正常),使用复合藻种+定向肥进行肥水,并可以搭配使用改底产品改善池塘底质。
附、亚硝酸盐氮
NO2-在硝化菌作用下生成,而NO3-是无毒的,如果溶氧不足,则NO3-会在厌氧菌的作用下还原成NO2-,而NO2-又会还原成NH4+(NH3);
在处理养殖水体亚硝酸盐过高、导致鱼虾中毒的情况时,往养殖水体中撒食盐可降低亚硝酸盐的毒性,相关研究表明氯离子(Cl-)可降解亚硝酸盐的毒性。这是由于亚硝酸根离子(NO2-)和氯离子(Cl-)都需要通过鳃小板上的氯细胞才能进入鱼体,NO2-因Cl-在氯细胞吸位点上的竞争而增加了进入鱼体的难度,氯离子(Cl-)从而起到了降低亚硝酸盐毒性的作用。
亚硝酸盐产生的根源还是缺氧,所以,无论是氨氮中毒、还是细分到亚硝酸盐中毒,都应该从溶氧的来源和耗氧因子这两个方面着手去做。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