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正处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关头,1月下旬以来,我国采取的应对举措明显强于非典时期,进入了全民共同抗击疫情的时刻;也正值大量工作人员复工的特殊时期,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的工作更是不容片刻松懈。
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装备中心”)积极响应政府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领导的号召,努力用科技手段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紧急组织科研力量对原设备进行改造升级:一是根据应用场景的变化,调整适合人体安全浓度参数(国家卫生部规定的臭氧安全浓度为0.1ppm);二是提高设备的远程智能调控能力;三是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四是积极协调生产线所在的当地政府允许复工生产。
装备中心在原有农用臭氧消毒机的基础上,不断升级改造,研制出一款适用于车站、医院、学校、银行、餐厅、厨房、酒店客房、公共卫生间等公共空间的环境消毒机,对空气中传播的病毒、细菌有极强的灭活作用,并能够迅速、有效地去除各种异味。
装备中心自年开始,研制了一款用于农业温室大棚病害防治及畜禽养殖舍除臭防疫的臭氧消毒机,已经通过CQCRoHS认证和具有MA/CNAS资质的中国家用电器检验所检测,其可根据需要连续释放可控浓度的臭氧,起到物理消毒的作用。作为一种物理消毒杀菌方法,该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绿色防控上。
臭氧消毒机
1应用广泛医疗机构
目前,升级后的设备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医院安装6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医院和平院区安装1台(天津),医院安装5台、医院安装5台、医院医院各安装1台,医院安装2台,港澳台办公室安装1台。医院已经拉走设备准备安装。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医院
医院
医院医院
同时,为了支援武汉等疫情较重地区,中心在工厂无法复工生产的情况,积极协调各方,调整出20台环境消毒机供武汉6个医院共渡难关,2月19日已分医院、武昌区医院、医院各2台。医院医院分别2台,医院准备了10台,医院履行相关手续。
20台环境消毒机供武汉共渡难关
生活区域
最近,分别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职工食堂和北京农科大厦大厅及北京市农机鉴定推广站进行了应用,近期将在职工食堂的后厨和幼儿园安装。
北京农科大厦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职工食堂
2效果突出升级后的环境消毒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医院进行了验证应用,使用低浓度臭氧杀毒最好的表现为前后检测到的全病毒数量由16减少到1,高浓度臭氧杀毒最好的表现为前后全病毒菌落数由90个减少为0个,消毒效果良好。
东部战区联勤部医院灵隐路院区门诊大厅1台,面积m2左右,30%浓度30min。5个监测点:装机前后取样,菌落培养3d。
表1联勤部医院灵隐路院区门诊大厅应用效果
东部战区联勤部医院机场路院区发热病区1台,面积50m2左右,60%浓度30min。2个监测点:装机前后取样,菌落培养3d。
表2联勤部医院机场路院区发热病区应用效果
3有据可循新型冠状病毒致病力强、传染性高,空气飞沫传播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法国医学博士GérardV.Sunnen()在“MERS,SARSandemergingCoronaviruses:theoreticalconsiderationsandaproposalforcriticalcareparenteraloxygen/ozonetherapy”中指出,臭氧作为气体具有独特渗透能力,适当臭氧剂量下,病毒受到臭氧的氧化作用,病毒分子结构被破坏、包膜破裂,被剥夺了外壳,病毒无法维持或自我复制,建议将臭氧技术应用于医疗环境的净化。
东京经济大学教授、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在接受中国网采访时提出,臭氧或许可以成为新冠病毒的克星。臭氧不仅在自然界是病毒的克星,百年来人类利用它的强氧化性,将其广泛地运用在消毒、灭菌、除臭、解毒、保鲜、漂白等领域。日本研究证明,只要暴露时间够长,低浓度的臭氧也具有足够的杀菌灭毒能力。
4安全保障人们对臭氧的感知浓度仅是0.02~0.04ppm,与安全浓度还有一定间隔。在室内利用臭氧净化空气,闻到臭氧味时基本上已达到消毒的作用。大约在0.02ppm时就会感到空气特别清新,雷雨之后空气中的清爽感就是由于雷电产生的大量臭氧和负离子的原因。一些科学家断定,若自然界没有臭氧,人类会遭受很多额外的灾害,所以对臭氧的评价是“天赐的净化剂”。从臭氧的“发现”至今世界上无一例因臭氧中毒死亡事故发生。
国家卫生部规定的臭氧安全浓度为0.1ppm,工业卫生标准为0.15ppm,劳动保护部门规定在安全浓度下允许工作不超过10小时。然而,人们能闻到的臭氧浓度一般为0.02ppm,离安全浓度还相差甚远。由于臭氧有强烈刺激性,人们在感到不适时早已避开,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一般不会出现中毒现象。
单位介绍:
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在国家计划、国家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围绕农业智能装备通讯标准规范、关键技术产品、系统集成3个环节,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和技术创新,在农业智能装备理论方法研究、重要产品开发和技术平台构建上实现了重要突破,形成了农田信息采集、农业精准监测、农业自动控制、智能农机具、田间作业导航5大类、50多个产品,打造了面向大田作物、设施农业、节水灌溉的绿水技术产品品牌。
联系人:乔晓军
来源: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整理/排版:朱焕焕
时间:-02-20
往期精彩:
《蔬菜》电子刊上线啦!
针对新冠疫情期间蔬菜生产管理中问题的思考
疫情下,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指导
北京市近期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