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家天津港爆炸事故启示危险化学品事故

本文作者: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灾害防护与应急救援专委会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取授权并注明出处

编者按:昨天,天津政府针对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举行了第9次和第10次新闻发布会。截至昨日下午2点,火灾爆炸事故共发现遇难者人,已确认身份人,失联者人数为64人,目前共有住院治疗人员人。事故发生后,消防人员第一时间赶到事发地点进行灭火救援工作,我们的消防人员虽然对于一般的火情灾害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面对危险化学品引起的爆炸及火灾,缺乏相关的救援经验和有效措施,这就导致了在本次救援工作当中,上百名消防队员牺牲在无情的大火和爆炸当中。对此,学会灾害防护与应急救援专委会组织专家力量,针对“危险化学品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展开研讨并撰文,希望能够增强我国救援力量的同时,让全社会对危化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让“8.12”的惨剧不再发生!

  

  危险化学品(危化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危化品的生产、储存和使用促进工业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了安全风险或事故灾害。

一、危化品的类别

  防范危化品首先要了解危化品的种类。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最新版《危险化学品目录》(版)明确列入了种危化品,同时在开放性序号中包含了若干种可能的危化品。版目录将危化品的危害分为物理危险、健康危害和环境危害三大类,与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分类相统一。

  物理危险类危化品包括爆炸物、易燃气体、气溶胶(又称气雾剂)、氧化性气体、加压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反应物质和混合物、自燃液体、自燃固体、自热物质和混合物、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和混合物、氧化性液体、氧化性固体、有机过氧化物以及金属腐蚀物。

  健康危害类危化品包括具有以下某种属性的化学品:急性毒性,皮肤腐蚀/刺激,严重眼损伤/眼刺激,呼吸道或皮肤致敏,生殖细胞致突变性,致癌性,生殖毒性,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吸入危害。

  环境危害类危化品包括具有以下某种属性的化学品: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危害臭氧层。

二、不宜用水消除危害的危化品

  发生火灾事故后,水是最常见的灭火剂,但遇水反应危化品发生灾害事故时,既不能用水扑救,也不能用水冷却,因此,我们应该了解不宜用水消除危害的危化品种类,以免在应急处置过程中造成更大的伤害。从危化品遇水反应生成物质的危险特性,可把遇水反应危化品分为以下三类:

  (一)遇水大量放热类

  主要包括浓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三氧化硫、五氧化二磷、氧化钠、氧化钾等。

  (二)遇水大量产气又放热类

  这类危化品遇水产生氢气、乙炔,、氧气、可燃烃等气体,同时产生大量热,易于引起燃烧爆炸。活泼金属(钠、钾、铷、铯、钙、锶、钡及镁粉、铝粉、锌粉等)和氢化物(氢化钙、氢化锂、氢化钛、氢化锆、硼氢化钾、硼氢化钠等)遇水反应后产生氢气。碳化物(电石、碳化铝等)遇水产生乙炔。金属过氧化物(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镁等)遇水产生氧气。金属有机化合物(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甲醇钠等)遇水产生可燃烃,甚至可能产生爆轰。硅化物(硅化钙和硅化镁等)遇水产生四氢化硅。

  (三)遇水产生毒气或毒烟类

  非金属卤化物(三氯化硼、三氟化硼、溴化硼、三氟化磷、三氯化磷、三溴化磷、五氯化磷、五溴化磷、四氟化硫、四氟化硅、三氯硅烷、三氯化碘、四氯化硅等)和金属类卤化物(三氯化铝、三氯化砷、三溴化砷、三碘化砷、三氯化锑、三溴化锑、三碘化锑、四氯化锡、四碘化锡、四氯化钛、四氯化锆、四氯化蹄、四氯化锗、五氯化钼、五氯化锑、三氯化铁、氟化铬、氯化锌、氯化铜等)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有毒、有害气体。无机酸(氯磺酸、氟磺酸)遇水发生剧烈反应,散发有毒和刺激性的白色烟雾。硫化物(三硫化二磷、三硫化四磷、七硫化四磷、硫化钠、硫化钾、硫化氢钠、硫化钡、硫氢化钙、多硫化钙、多硫化钡等)遇水生成有腐蚀和浓烈臭鸡蛋味的硫化氢气体。磷化物(磷化钠、磷化钾、磷化钙、磷化镁、磷化锌、磷化锡、磷化铝等)遇水放出易燃和剧毒的磷化氢气体。氰化物(氰化钠、氰化钾、氰化锌、氰化银、氰氨化钙等金属氰化物及腈类物质遇水产生剧毒、易燃的氰化氢气体。连二亚硫酸盐(连二亚硫酸钠、连二亚硫酸钾、连二亚硫酸钙、连二亚硫酸锌等连二亚硫酸盐,遇水能发热且冒黄烟燃烧,并放出有毒和易燃的二氧化硫。卤代烃、酯和酰卤等有机化合物(二氯甲烷、四氯化碳、溴乙烷、碘乙烷,异氰酸甲酯、氯甲酸异丁酯、异硫氰酸苯酯、氯乙酸乙酯、乙酰溴、丙酰溴、乙酰碘等)遇水能水解生成有毒气体或烟雾。汞齐(碱金属汞齐、碱土金属汞齐、锌汞齐及铅汞齐等)遇水能产生氢气并放热,可引起燃烧并产生高毒的汞蒸气。

三、化学事故应急救援

  化工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具有高温高压、有毒有害、易燃易爆、连续作业、点多面广的特点,随时有发生急性中毒事件和意外事件的可能。在突发急性中毒事件和意外事件时,第一时间的救援最为关键。化学救援队伍在事故救援中,应充分发挥技术装备优势与专业技术作用,积极勇敢、谨慎果断地完成各项任务。其主要任务是:现场勘查、化学侦察、定点监测、标志毒区、抢救中毒伤员、配合抢险与及时组织消毒等,并为现场指挥员提供技术咨询、制定科学的应急救援对策。救援队伍到达事故现场后,要立刻向事故现场指挥员报到,领受任务,听取指令。了解化学事故现场情况与发展趋势,尽快投入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一)救援准备

在接受现场指挥的任务指令,进入现场前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

  1、穿戴个人防护器材,做好全身防护化学事故现场的环境既复杂又危险,救援队员必须选择正确的防护器材,做好个人全身防护准备。

  (1)使用空气呼吸器前,要检查空气瓶的压力、开关,检查面罩、导气管等性能是否完好。

  (2)穿戴防护服前,要仔细检查,严禁使用有破损的防护装备,切忌有皮肤裸露在外。

  (3)个人防护装备穿戴以后,必须认真检查,穿戴符合规范才能进入现场。

  2、处置器材准备根据不同的任务和要求,救援队员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去选择合适的处臵器材与必备的使用工具。

  (1)侦检仪器:应检查侦检仪器适用的化学品种类和浓度值范围;仪器剩余电量是否能够完成此次任务。

  (2)侦检管:应检查采样器的性能,侦检管的有效期和适用范围。

  (3)防爆、通讯设备:应检查行动小组所使用的设备完好,确保电力充足。

  (4)照明器材:如是夜间或光线不足时进入事故现场,需检查照明器材性能与电力充足。

  (5)封堵工具:如需要对泄漏设施进行封堵作业时,需对封堵工具的完整性进行检查。

  (二)现场勘查

到达现场,接受任务后,首先要进行现场勘查,以便进行救援工作。

  1、勘查目的:选择有利位臵尽快建立救援现场指挥所,便于指挥人员进入现场指挥。

  2、勘查要求:(1)应在上风方向,视野开阔,安全性好;(2)应避开高压线,避免出现通信盲区;(3)地域开阔,便于车辆进出与救援队伍的集合与展开。

  3、勘查内容:(1)事故发生的时间、具体地点;(2)事故发生的原因、人员伤亡情况;(3)泄漏的化学物质种类、数量;(4)事故单位已采取的主要措施与可能发展趋势。

  (三)化学侦察

化学物质泄漏后,因风向和地形特征的影响,向泄漏点的下风方向扩散,形成一定范围的染毒区。当救援队员进入染毒区实施侦察时,必须选好监测点,如监测点位置选不好,不但测不出、测不准,而且还会干扰指挥人员做出正确的处置方案。

  1、选择监测点

选择监测点的要求是:(1)毒气浓度高或染毒密度大的区域;(2)人员居住、活动较多的区域;(3)有害气体易滞留、易形成涡流的区域;(4)没有废气、烟雾干扰的区域。

如需要采集染毒区内的土壤样品、水质样品时,应保持采样瓶的洁净。在不同地点的采样不可混淆,应及时标明采样的时间和地点。

  2、有害液体、气体的侦检

(1)场区内事故

  一般发生在场区内的有害液体、有害气体泄漏,化学品的品种应是明确的。需要检测的是:可挥发液体的蒸汽浓度或密度、有害气体的浓度,确定是否达到报警浓度;如果是易燃液体、气体,要进行测爆。检测其蒸汽与空气混和后,是否达到爆炸下极的10%,60%和%;检测确定污染边界,并监视毒区边界的变化;要评估场区周边,尤其是对下风方向居民区的影响。

(2)场区外事故

  一般由交通事故、附近工厂的泄漏或排放等人为因素造成有害液体泄漏,现场如很难确定品种。可根据其理化性质特点,结合经验,进行初步判断。对有害液体的侦检,不仅要对地表的泄漏物进行侦检,也要考虑到液体的渗透性和气化性,还需对下水道、土壤和空气进行采样分析,确定其扩散危害范围和程度。

  造成场区外“异味”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况:煤气、天然气泄漏或人为倾倒有机物质;下水道(或垃圾堆)发酵产生硫化氢或沼气;家庭装潢、附近工厂气体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导致化学品泄漏等。对于此类不明气体的侦检,主要任务:一是判断异味由何物质产生;二是寻找事故源点;三是确定影响范围。在检测过程中,要做好个人防护,在未明白气体理化性质前,尽可能不要进入高浓度区域。未明白气体是否易燃、易爆前,严禁火种。

  (四)染毒区扩散范围与边界的确定

  当有毒气体浓度超过允许最高浓度时,应通过化学侦察确定染毒区的扩散范围与边界。

轻度区:人员有轻度刺激感觉,在该区活动能耐受较长时间,脱离染毒环境,自行或经一般对症治疗能恢复,在该区对群众作一般救援解释性指导。但应注意避免轻度区范围划分过大,增加救援难度。

中度区:有较严重中毒症状,但经及时治疗,一般无生命危险。

重度区:有严重中毒症状,不脱离该区,不紧急救治,有生命危险。

  (五)标志毒区

  对化学危害区标志的目的是防止人员误入染毒区引起中毒。化救队员在执行侦检任务中,当确定化学危害区边界时,除了及时向上级报告外,还要配合到场的公安、消防对危害区进行标志。标志器材有:红色标志旗、标志牌、标带等。标志的要求和方法是:

用标志旗或标志牌对危害区进行标志时,要醒目、牢固,易被人员识别;

将监测的时间、危害源的种类、浓度填写在标志旗或标志牌上;

标志旗(牌)的距离要适当,旗(牌)要背向危害区;

对化学危害区的上风方向标志时,应从危害区的外缘(超过允许标准的地方)向外延伸30m~50m设立标志;

对化学危害区的下风方向标志时,应从超过最高容许标准的最外缘,再向外延伸60m~m设立标志;

  (六)定点监测

  定点监测应在危害云团可能经过的下风方向,设立监测哨。对可能扩散到该地区的危害云团实施定点监测,一旦危害云团到达该地区,担负监测任务的救援队员除及时报告指挥所外,还要发出警报。监测的方法通常是利用化学侦察仪器或侦检管,进行不间断的迎风监测。

  (七)抢救中毒人员

  染毒区抢救伤员一般有首先到达现场的消防人员实施,将伤员简单呼吸道防护后送往安全区域急救点交于急救分队进行急救。当抢救危害区内中毒人员时,要准备好担架和防护器材,如防毒面具、湿毛巾等。当在危害区发现中毒人员,应先给中毒人员用面具或湿毛巾对呼吸道防护,防止其继续中毒。在中毒或轻度染毒区,应先抢救中、重度中毒人员,对轻度中毒人员可指导他们自救、互救,利用器材进行简易自我防护,迅速向危害区的侧风或侧上风方向转移。

  (八)配合抢险

  救援人员进入现场后,所进行的堵漏、闭阀、隔离、抢修设备等作业都属于危险性大、技术性强的工作。所以进入染毒区的行动小组需要保持与场外人员的联系,随时报告有关情况,严禁单人行动;需要救援队员与工厂职工相互配合积极抢险,尽快地修复设备管线,制止化学物质外泄,防止火灾爆炸。进入是要防护确实,如在危害区抢险时间过长,空气呼吸器使用达到一定限度时,要及时替换救援队员进入现场继续实施抢险。

  (九)及时组织消毒

  化学事故发生后,防化救援人员还要及时组织协调消防、卫生、环保等部门对染毒区进行消毒,排除化学有毒物质对居民的危害。常用消毒方法有以下几种。

1、通风:对于有害气体造成的室内污染,可以采取打开门窗通风的方法消除污染。

2、水冲洗:对毒性较小的染毒沥青、水泥地面或物体表面可以直接用水冲洗消除污染;对毒性较大难于水解的液体、固体剧毒物质,如含磷农药、氰化物、砷化物等,绝不可直接用水冲洗,必须先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否则会造成新的污染。对于冲洗后形成的污水,可与环保部门协商处置。

3、燃烧:对于有毒、易燃的液体物质,在无法使用其他方法消除时,可以采取燃烧法进行消毒,使用该方法前须于相关部门协商,并得到许可方可实施。切不可引发火灾,造成更大事故的发生。

4、机械消毒:对于被染毒的泥土地面,可利用铲除、覆盖、隔离等方法,使人员不与染毒物质接触。对于铲除后的染毒泥土,可移交于环保部门进行专业处理。

5、化学消毒:可用漂白粉浆、碱水、三合二水溶液直接对有毒物质消毒,改变有毒物质性质,使其成为低毒性或无毒性物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voc.com/xdjzdzd/112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