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4日讯(记者张剑通讯员马遥遥)近期,医院后湖院区多学科医疗团队的不懈努力,在重症医学科接受救治的身患脓毒血症与多器官损伤的七旬老人不仅保住性命,还避免截肢,而造成老人患病的罪魁祸首竟是他之前被海鲜扎了一下。
家住后湖的郑先生(化姓)今年70岁,平时喜欢吃海鲜,半个多月前他从市场上买回一条海鱼,随后回家在厨房里处理海鱼时左脚脚趾不小心被鱼身上的刺给扎了一下。
当时郑先生并没太在意,只是用水冲洗了一会儿后就继续处理鱼然后洗菜做饭,并未放在心上。没想到第二天,他感觉左脚和左小腿肿胀,两天后症状加重,家人赶紧将医院后湖院区就诊。
重症医学科许卫江主任医师查看患者病情。通讯员马遥遥摄
在血管外科病房,医生综合各项检验检查结果,初步判断可能是鱼刺刺伤引起特殊感染,郑先生左脚脚背已出现严重感染,伤口深可见骨。血管外科联合创伤外科对其进行抗感染治疗,创伤外科郭清皓副主任医师还进行扩创VSD(创面负压吸引装置)负压封闭引流,引流出大量脓液。随后的分泌物细菌培养提示他感染了“创伤弧菌”。然而,郑先生的病情进展迅速,感染发展到左小腿,之后出现脓毒血症、脓毒性休克以及多器官损伤,病情恶化,随即转入重症医学科进行抢救。
重症医学科许卫江主任医师带领医护团队对郑先生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加强免疫支持治疗,多器官维护,动态检测各项生命体征。这期间,骨外科和创伤外科专家多次进行会诊。郭清皓副主任医师多次为他进行伤口清创和扩创VSD(创面负压吸引装置)负压封闭引流。终于,在多学科的积极救治下郑先生转危为安,左小腿和左脚也避免截肢。
据重症医学科主任喻莉介绍,“创伤弧菌”是一种栖息于海洋中的细菌,它与霍乱弧菌、肠炎弧菌并列为人类感染疾病之三大弧菌之一。如果接触到被这种细菌污染的海产,如被海洋鱼类、贝类、虾、鱼钩等刺伤或食用生蚝、生鱼片等,可能感染此菌。这种细菌相对罕见但十分凶险,感染“创伤弧菌”后,患者初期表现为发烧和皮肤受损部位出现发红、水疱。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会迅速发展为皮肤组织大面积坏死,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死亡。且一旦感染后发病很快,48小时内死亡率可超过50%,72小时内未进行相应处理的,病死率增加到%。
专家提醒,市民在清洗鱼虾蟹等海鲜河鲜时要小心翼翼,最好戴上手套,先剪掉它们身上的刺,然后再进行处理。如果不小心被扎到皮肤,要及时擦洗消毒,在伤口没有愈合之前,尽量不要沾水。还要注意的是,随时留心观察受伤部位是否有红肿等现象出现,一旦出现,千万不可耽误,应该尽早就医。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