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一名河南洛阳的男子
联系云南媒体求助称:
他的朋友和朋友的孩子
在食用自行采摘的野生菌后,
疑似中毒出现了昏迷,
想联系云南的专家进行救助咨询。
求助男子赵先生称:“现在就是小孩稍微好一点,大人的情况很严重。”来自河南洛阳的赵先生说,中毒的是自己的朋友和朋友的孩子,当时吃下的白色蘑菇是自行采摘的。自从3天前两人食用了这种蘑菇后,就出现了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之后还出现了昏迷的情况。
赵先生说:“我医院他们也不敢接,没治过,医院都不太清楚这个蘑菇它具体是哪一类的,就是不敢……不敢(进行)相应的治疗。”
为了帮助赵先生尽快确认菌子的种类,记者联系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员。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培贵介绍:“它非常接近有一个叫‘鳞柄白鹅膏’,是一个剧性肝脏损害型的剧毒菌,如果误食了以后潜伏期6到12个小时,抢救起来都比较困难。”
据介绍,“鳞柄白鹅膏”是鹅膏菌的一种,多见于华北、华中及东北地区。从赵先生提供的照片上看,导致他朋友及家人中毒的,有可能就是这种菌子。
记者将相关专家的判断告知赵先生后,今天一早,从洛阳传来了好消息。医院已经收治了中毒的大人和小孩,并已经开展了对症治疗。
赵先生说:“医院已经说,它已经是(中毒)第四天,已经就是度过危险期了,性命是没事了,现在就是用那个保肝护肝和保肾的药。”
而记者也了解到,惹事儿的“鳞柄白鹅膏”目前在云南尚未发现有分布,但咱们本地也盛产不少有剧毒的鹅膏菌,毒性要比“鳞柄白鹅膏”大得多。
因此对于云南人来说,更需远离有这些外貌特征的菌子。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培贵:
“头上戴帽”就是菌盖上面不要有鳞片,然后“腰间系裙”就是菌柄上面有菌环,还有就是菌柄下面有一个碗状的或者杯状的菌托,就是“脚上穿靴”,所以我们说“头上带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靴”,如果全部有这些特征的,千万不要食用,特别是白色的!
这个案例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吃菌儿中毒找云南人”这个点
又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关于云南人和菌儿那些话题
我们说了很多次了
但每年夏天这几个月
云南人在风险和美味之间
从来都是选择大饱口福
没有撤退可言……
没有办法
我们制作了一份进阶版“野生菌食用指南”
包括但不限于——
哪种火炭菌不能吃
哪些牛肝菌不能吃
除了见到小人
还有哪些症状说明你吃菌儿中毒了
去医院的时候别忘了带上你吃剩的菌儿
买菌儿去哪里买
大厨教你如何烹饪野生菌
……
为了你吃菌儿的自由
我们可算是操碎了心
来自云南省卫健委的消息
今年5月以来
云南已累计成功救治
食用野生菌中毒患者余人
其中不乏吃菌儿“老司机”
答应我们
不要大意!
不要大意!!
不要大意!!!
云南的毒菌有多种常见毒菌有哪些?
对于云南人来说,菌子是任何食物都无可替代的家乡美味。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介绍,我国野生食用菌资源十分丰富,已知的就有多种,云南占到了3/4,居全国之首。
在众多野生菌中,有可食用的,自然也有毒菌。杨祝良说,我国的毒菌估计至少有种,云南的毒菌有多种。对于普通市民来说,要记住这多种毒菌从而分辨出有毒菌和可食用菌,是很难做到的事情。于是,在民间就常有一些识别毒菌和食用菌的“传言”,比如颜色鲜艳的有毒、煮的时候银器变黑的有毒……这些方法只能区分某些毒菌,对其他一些毒菌没有区分作用。杨祝良说:“要靠几条简单的办法,把几百种食用菌和毒菌区分开来,是不可能的。”
怎样才能愉快地吃菌呢?
指南在此——
传言不能一概而论
1、颜色鲜艳者、菌盖上有疣突者有毒。
真相:菌子的颜色和毒性没有关系,可以吃的菌子里也有不少颜色鲜艳的。例如,红汁乳菇、红黄鹅膏、喇叭菌等,外表鲜艳,却是可以食用的菌子。
红黄鹅膏也叫鸡蛋菌,炒的时候有一股鸡蛋的香味。菌盖中心有明显钝凸,呈伞形至近平展的伞形,边缘橙黄色,中心橙红色,边缘有明显长条纹,盖表光滑,湿时粘,偶尔有黄色菌幕残片。
2、不生蛆、不生虫的有毒;虫子会吃的就是无毒的。
真相:这个说法并不准确,这和菌子的生长期有一定关系。菌子到了成熟期,会自然散发出香味,从而吸引昆虫来取食。有些菌子有毒,但也会有虫子来吃。如白毒鹅膏,虫子吃完后不会立即中毒死亡,它的毒性具有延时性。蘑菇上有虫子吃过的痕迹,人们不知道误食后,一样会中毒。
3、可食用的无毒菌子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松树或栎树上,有毒菌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真相:这个完全没有道理,是一种经验之谈。例如,鬼伞菌就生长在草原、旷地,有动物粪便的肥沃地上,但这种菌子是有毒的。
4、有鳞片、黏液、菌托和菌环的菌子是有毒的。
真相:有黏液的菌子种类虽然很少,比如粘盖奥德蘑,它表面有一层透明的、厚厚的黏液,却是可以吃的。再如乳牛肝菌,新鲜的时候表面也会有黏液,很粘滑却可食用,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生有菌托和菌环、菌盖上往往有鳞片,是鹅膏属的识别特征,而鹅膏属是伞菌中有毒种类最为集中的类群。按照“有菌托、菌环和鳞片的蘑菇有毒”的鉴别标准,可以避开包括白毒伞和毒蝇鹅膏在内的许多毒蘑菇。云南野生菌中毒事件90%都是由鹅膏属菌引起的,它和鸡枞很相像,人们容易误食。但同样有菌环和菌托的红黄鹅膏菌,也是很美味的一种食用菌。
5煮时银器、大蒜、米饭变黑的有毒。
真相:银器、银针试毒,在很多国产电影、电视剧中经常出现,似乎是一种极其灵验的验毒方法。银器验毒的原理,是银与硫化物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古代提炼的砒霜纯度不高,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银器有可能验出。但是,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会让银器变黑。不过,在云南有一种叫“叶状耳盘菌”的有毒野生菌,看上去像木耳,会让大米、大蒜、鸡蛋等变黑,若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不能吃了。
与大蒜同煮可以解毒的说法危害更大。有些蘑菇的毒素可以经过一定的煮、炒后被破坏,但也有的毒素特别耐煮。鹅膏所含的毒素可分为毒伞素、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3种,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耐干燥和耐酸碱。剧毒鹅膏用高压锅煮一天,毒素也不会被破坏。
云南这些菌特别毒
致命鹅膏(白罗伞)、灰花纹鹅膏(麻母鸡)、拟卵盖鹅膏(鸡蛋菌)、小豹斑鹅膏(满天星)、假褐云斑鹅膏、红托鹅膏(红满天星)、球基鹅膏(满天星)、黄盖鹅膏(黄罗伞)、残托鹅膏、青褶伞、赤脚鹅膏、黄鳞鹅膏、条盖盔孢伞、绿褐裸伞、网孢海氏牛肝菌(高脚葱)、方形粉褶菌、赭鹿花菌、叶状耳盘菌(假木耳)、花边斑褶菇、喜粪裸盖菇、簇生黄韧伞、黄色丝盖伞、东方桩菇、褐点黄粉末牛肝菌、毒红菇、亚稀褶红菇(火炭菌)、有毒异色牛肝菌(毒牛肝)、皂味口蘑、毒沟褶菌(小白菌、蝴蝶菌)、粉孢牛肝菌(苦马肝)。
九成以上中毒死亡事件因为它
在众多毒菌中,有一类菌毒性非常厉害。研究人员做的一项统计显示,在蘑菇中毒死亡事件中,90%以上是由毒鹅膏引起的!
暗花纹鹅膏-世界上最毒的毒菌。一个鲜重10克左右就足可导致成人死亡,湖南长沙90多人误食,44人死亡。
在NSFC-云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基金项目资助下,杨祝良和同事、学生开展了剧毒鹅膏的研究。通过十多年的研究,科研人员发现在我国分布有黄盖毒鹅膏、灰花纹毒鹅膏等12种剧毒鹅膏,它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剧毒鹅膏菌在云南分布有6种,特别在滇中、滇西北比较多,它们喜欢生长在松树林和栗树林。剧毒鹅膏的毒性有多强?像灰花纹鹅膏,只要吃10克就可致成人死亡。
白罗伞(学名白条盖鹅膏,可食用,与毒菌黄盖鹅膏白色变种极相像。
昆明、楚雄、大理、曲靖等地的人们,更是要忌吃“黄罗伞”和“白罗伞”。民间俗称的“黄罗伞”和“白罗伞”是可以吃的,但这两种菌子长得非常像致命鹅膏(白罗伞)和黄盖鹅膏(黄罗伞),一不小心误食就悲剧了。年8月10日,楚雄禄丰一平浪镇有14人误食“白罗伞”从而中毒,其中一人死亡。7年,楚雄市三街镇黑泥村委会也发生了误食“白罗伞”中毒事件,幸好抢救及时。
黄盖鹅膏白色变种(剧毒)
那么,要如何避开剧毒菌呢?杨祝良说:“避开‘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鞋’的菌子,也就避开了剧毒鹅膏。”
这种菌子有的可吃有的剧毒
另外,还要避开亚稀褶红菇(火炭菌)。在云南,被称为“火炭菌”的菌子至少有5种,其中有的可以吃,有的是绝对不能吃的。有毒的火炭菌切开后是暗红色,不会变成褐色或黑色;可食用的切开后会变成褐色或黑色。
备受宠爱的牛肝菌也得小心
一些牛肝菌也是有毒的,但毒性不大,比如俗称的白葱、红葱、见手青,这些牛肝菌含有会让人产生幻觉的毒素。
黄粉末牛肝菌(有毒)
烹调加工牛肝菌时,如果时间不够,没能把化学成分破坏,也会引起中毒症状,但基本上不会致死。他建议,用开水煮菌子的话,最好煮7-10分钟。楚雄、曲靖等地有几种牛肝菌也不可以随便吃,吃了后会拉肚子。白牛肝菌没毒,就算生吃也没问题。
那么,难道就不能安心享受野生菌的美味了吗?其实,不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只吃自己熟悉的菌子,不吃不认识的。”杨祝良说。
华美牛肝菌(有毒)
网孢牛肝菌(有毒)
今年吃菌中毒起12人死亡
吃菌中毒有哪些症状?
每年进入吃菌季,云南省相关部门都会发布“预警”,提醒市民安全吃野生菌。今年从5月以来,多部门连发预警。
5月27日
云南省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