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水体的氨氮主要来源于饲料和肥料,由于投饵、施肥及鱼类排泄物和残饵在水体中的增多,导致氨氮浓度升高。
一、氨氮来源
氨氮是指以离子氨(NH4+)和非离子氨(NH3)形式存在的氮,其中对水产动物毒性比较大的是非离子氨。
1.鱼体内氨氮的来源:
大部分氨在肝脏中产生,由血液运送到鳃或肾排出体外。
2.水体中氨氮的来源:
①投入池塘中未完全消化利用的饲料,施入池塘的含氮有机肥料,池塘中死亡的动植物,在分解代谢的过程中,产生大量氨氮;
②鱼类的排泄物:鳃排泄的氨和由肾脏排泄的尿素、尿酸等尿液成分;
③部分投入品:部分投入品使用后氨氮会大幅上升。
二、氨氮毒性
1.对水生动物体表的毒性
高浓度或长时间的氨氮接触对皮肤及体表器官有很大的刺激,对鳃表皮细胞造成损害,出现鳃小片弯曲、粘连或融合,影响鳃的气体交换功能,降低水中氧气摄入;刺激体表黏膜系统;鱼类体表变色,皮肤充血;对龟鳖类体刺激明显,引起皮肤充血,尤其在腹部裙边看到水疱,动物爱摩擦物体,造成体表损伤。
2.对水生动物血液的毒性
渗进生物体内的分子氨,使血液中血红蛋白分子的Fe2+氧化成Fe3+,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血液变色,使呼吸机能下降。中毒严重时,血液有氨臭味。若血液中氨的浓度超过1%,鱼类就要死亡。氨一经产生就要排出体外,当氨排出受阻时,血液中氨浓度升高,可经过侧循环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严重时导致肝性脑病。鱼烦躁不安、精神错乱、昏迷,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甚至死亡。
3.对水生动物体内器官的毒性
非离子氨接触会造成组织损伤,引起组织缺氧、代谢和渗透压紊乱,使水产动物降低免疫力以致病原体乘虚而入引起疾病。氨侵袭肠黏膜,其次是神经系统,使鱼类等水生动物的肝肾系统遭受破坏;引起体表及内脏充血,严重的发生肝昏迷以致死亡。高浓度或长期一定量的非离子氨可抑制体内柠檬酸循环,致使糖无氧酵解加强,血糖和血乳酸增加,动物表现酸中毒,引起组织超微结构的损害。非离子氨会对鱼类产生其他一些毒性效应,如活力的降低,耗氧率的改变,引起过度刺激。
氨氮中毒的“三不分”:氨氮中毒,没有季节、没有昼夜、没有天气好坏之分。
三、氨氮防治
氨氮中毒的主要原因:①水体有机物过多、透明度低、水质老化;②水体pH值较高;③底层水缺氧。
当氨氮超标时不宜施用生石灰入池,因碱度越高,离子态的铵就越易转化成分子态的氨,从而对鱼造成毒性:
1.加氧:
增加水中溶氧,换水、加水,加开增开增氧机,或用增氧剂(注:增氧剂用酸性增氧剂为宜)。
2.解毒:
用有机酸等解毒剂,稳定水中离子和补充碳源。
3.调节PH:
施用明矾,也可用盐酸或醋酸调节水体pH值。
4.微生物降解:
微立旺,专注水产功能微生物原料服务,安全无毒。
“降氨氮功能菌”预防氨氮亚硝酸盐和稳水,保持“肥活嫩爽”;再配合“生物底改”一起使用,降氨氮效果非常明显。
本品为活菌,不含任何化学成份,降氨氮效果显著不反弹,在混合菌群作用下,恶臭的源头物质——氨、氮等难于合成。
降氨氮功能菌:
1、建议本品:红糖(白糖或糖蜜):水=1:0.5:15的比例浸泡2-12小时,效果最佳。晴天上午使用。
2、氨氮1.0以下时:克/亩·米,使用1次,48小时左右见效;
3、氨氮1.5以下时:克/亩·米,使用1次,48小时左右见效;
4、氨氮在1.5以上时:用量克-克/亩·米,降氨氮有一定难度,应配合有机酸解毒、改底、减料。
5、本品微耗氧,建议开增氧机。
6、本品用于土塘和小棚,效果特别显著。大排大灌的高位池和工厂化养殖稍差,要连用2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