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产消毒剂使用注意事项大全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发展,水产养殖中水体环境因高密度养殖和过量残饵粪便沉积等原因而不断恶化,造成各种水生动物疾病频发。除加强管理外,养殖户在利用口服药治疗的同时还普遍使用水体消毒剂以杀灭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因此消毒剂也成为水产动物养殖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用于消除或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因对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存在一些误区,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现就水产养殖人在选用水体消毒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常见的误区做一个全面的解析,希望对大家正确使用水体消毒剂有所帮助。

-正确理解“消毒”、“解毒”的概念-

“消毒”:杀死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的过程,通常用化学的方法来达到消毒的目的。用于消毒的化学药物叫做消毒剂。水产上的消毒主要指部分杀灭水体里的细菌,也指基本杀灭养殖器具表面的细菌。事实上,水产上使用的消毒剂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毒剂。“消毒剂”一词在人药及兽药典籍上称之为“消毒防腐剂”,用量很高,如医院用新洁尔灭消毒时用量在lO00ppm以上,是水体“消毒”常规剂量的两千倍以上。通常用于水产病害防治时,消毒剂的用量一般在0.3~1ppm,可见杀菌作用是很小的,称作“消毒剂”则是名不副实。

解毒:水产上的解毒是指解除或降低养殖水体及养殖动物体内的残余消毒剂、超标重金属、毒素。(水产常用的解毒剂有:有机酸、硫代硫酸钠、EDTA等等)。

-正确看待水产消毒剂的作用-

抑菌作用:像内服抗生素起到抑制病原生物蛋白质或核酸合成作用一样,消毒剂抑制致病菌的繁殖,控制致病菌的数量和浓度,给养殖动物体质的恢复提供空间和时间,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力。

改变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如发病的池塘氨等有害物质含量较高,水体的还原性物质积累过多,施用氧化剂如含碘消毒剂后,能提高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氨、亚硝酸等含量,改善水质,为养殖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絮凝作用:如季胺盐类、含钙的化合物等,具有阳电荷,能絮凝部分有机碎屑、泥土颗粒等,有利于提高水体透明度,促进藻类繁殖,进一步改善养殖环境。

增氧作用:如季胺盐类化合物能降低水体表面张力,增大氧气的溶解度,从而增加水体溶氧,另外部分氧化性药物与还原性物质反应又减少了耗氧,相对起到增氧作用。可见,在实际养殖过程中,“消毒剂”有时没起到“消毒”的作用,更多是起到了抑菌和改良水质和底质的作用。

-常规“消毒剂”的副作用-

使用后氨等有害物质会升高:据试验,二氧化氯使用24小时时后氨氮升高4.2倍,72小时氨氮升高23.4倍,5天后达到最高,是原来氨氮浓度的36.8倍,持续至7.5天氨氮才降至原来水平的17.8倍,第l3天时仍为原来水平的1.8倍(详见《水产科技情报》年28卷第5期第—页)。氨氮等有害物质的升高会导致鱼虾食欲降低、呼吸急促、行为怪异、体色反常等症状的发生,渐渐会出现烂鳃或诱发红体病、白斑病等,严重时造成鱼虾死亡。这是因为水中有二类有益菌,一类为异养型细菌,它们能摄食池塘内有机物(如鱼、虾的排泄物),并大量释出高毒性的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另一类菌为自养型细菌,以摄取异养性细菌的排泄物为食,并转化成无毒性的自产物,当消毒剂使用后上述二类菌均部分被抑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异养型细菌开始大量繁殖,将池中的有机物迅速分解并释出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而自养性细菌的繁殖速度比异养性细菌慢倍以上,这样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就会积累下来,因而消毒剂使用l-2天后会出现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迅速升高的异常现象。

杀灭或抑制藻类:很多消毒剂使用后对幼藻类杀伤力很强(如氧化剂),降低藻类的光合能力,甚至用药后引起“倒藻”现象。

刺激性强:常规消毒剂多数具有“分子量小”、“亲水性强”、“强酸或强碱”、“强氧化性或强还原性”的特点,对养殖水产动物刺激性大,有时用后会出现诱发或加重病情的情况,所以不能盲目加大“消毒剂”的用量,避免加大其副作用。

-影响消毒剂使用效果的主要因素-

1、水温:在正常温度条件下,随着水温的升高,药物的使用效果会提高反之亦然。

2、病原菌浓度:病原菌浓度越大,药物的使用效果越低。通常情况下,在无法得知病原菌浓度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连续使用药物来提高药效。

3、水质环境因子:不同的消毒剂的使用效果受水体环境影响不同,有些消毒剂使用效果受水环境影响较大,有些基本无影响。季铵盐类的杀菌效果易受水质硬度的影响,在酸性条件下杀菌效果较差;碘制剂虽杀菌效果好,但易受光线、温度的影响,易蒸发失效;水体中的有机质对具有氧化作用的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及碘制剂)效果影响明显;酚类消毒剂虽受有机物影响小,但杀菌效果差,对环境有污染,具毒性和腐蚀性;含氯消毒剂及苯扎溴铵均有一定的杀藻能力,而碘制剂的使用效果基本不受水体浮游藻类的影响。

-水产养殖中对消毒认识的常见误区误区-

误区一:不认为定期规范消毒,可降低染病几率。

尽管用消毒剂进行了消毒,但并不一定就能收到彻底的消毒效果,这与选用的消毒剂品种、消毒剂质量及消毒方法有关。就是已经彻底规范消毒后,短时间内很安全,但病原体总体数量会降低,但水产养殖动物自身的残饵、粪便又在不断污染水环境,又会使环境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所以必须定期、彻底、规范消毒,同时结合内服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预防,才能做到养殖动物不得病或少得病。同时要消除。

误区二:大剂量用药,希望一劳永逸

认为大剂量使用消毒剂,把致病微生物一次性消灭。对于开放性的养殖环境,致病微生物会随着进水、空气、雨水、农家肥(有机肥)、被污染的生物肥等进入养殖水体,再则水产养殖动物的自身污染、水的密度流使恶化的底质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返回水体等等,“一次性解决问题”是没有的,另外大剂量的消毒剂也会破坏水环境,使水产养殖动物中毒。

误区三:消毒剂气味越浓、消毒效果越好

消毒效果的好坏,主要和它的杀菌能力、杀菌谱有关。

误区四:长期固定使用单一消毒剂

长期固定使用单一消毒剂,细菌、病毒也可能对此会产生抗药性;同时由于杀菌谱的宽窄,可能不能杀灭某种致病菌,使其大量繁殖,对消毒剂也可能产生抗药性,因此最好用几种不同类型的消毒剂轮换使用。

-如何正确选择和有效使用消毒剂-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只有针对不同的水产养殖动物品种、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病情、不同水体环境等因素,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消毒剂”品种,才能真正起到防治疾病和改良水体的作用。

1

注意使用方法:消毒剂一般选择在晴天上午使用。碘制剂遇光不稳定,应避开在强光下操作,二氧化氯更不适宜在高温下操作。消毒剂在施用时应贴近水面泼洒,减少药液与空气的接触。

2

根据养殖水体水质条件和养殖对象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水质过肥可以选择杀藻能力较强的氯制剂和苯扎溴铵溶液消毒,卤素类消毒剂里面含氯(次氯酸钠、漂白粉、二氧化氯、三氯异氰尿酸、二氯异氰尿酸钠、氯溴三聚异氰酸等)、含溴的(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等基本都有杀藻和抑制藻类生长的作用;卤素类的消毒剂里面含碘的消毒剂对藻类的影响较少,刺激性也少,在达到消毒要求的有效浓度下对养殖动物相对比较安全,冷水鱼的养殖则不适宜使用碘制剂消毒。

3

根据水质情况及水生动物情况选择合理的剂量:当水生动物疾病严重,水质较肥,且该消毒剂对水生动物有效浓度高时,可以使用时在消毒剂使用剂量范围内适当提高剂量。

4

根据需求选择,比如针对弧菌,根据弧菌喜欢集聚在底部土壤和地膜的特性选择作用于底部的消毒剂,常用消毒剂按产品形态可以分为液态的(作用整个水体)和固态的(直接沉下底,主要作用于底部);如果我们知道要防治的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阴性菌,就可以选择对革兰氏阳性菌药敏性强的或对革兰氏阴性菌药敏性强的消毒剂。

5

把握各种消毒剂的不同侧重点。比如氯制剂和二溴海因等溴制剂因其成本低侧重用于对普通鱼类的常规消毒;而二氧化氯侧重用于对水体理化因子较为复杂的水体消毒;醛类消毒剂则侧重用于对密集养殖的消毒和在上述消毒剂使用结果不理想情况下的消毒;PVP-I侧重用于病毒性感染疾病和以感染病毒为主的复合性疾病;双链季铵盐类侧重用于抗应激能力差的特种水产和一般水产的苗种阶段;苯扎溴铵对鱼虾细菌性出血、肠炎腹水、烂鳃烂身、腐皮疖疮、黑鳃黄鳃等症状防治及常规消毒均适用。

6

分次交替使用:不同种类消毒剂对病原菌的杀灭范围和效果不同,交替使用对病原菌的控制效果会更好。

7

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要把握其特点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实际使用时先从低档的消毒剂用起,若还未达到消毒目标或据当时情形需要,再使用高档的消毒剂,即遵循氯制剂、溴制剂、双链季铵盐类、碘制剂、二氧化氯的过程,以控制消毒成本,并且消毒剂结构上的交替使用有利于防止耐药性菌株的出现。

8

提倡“少量多次”的使用方法,每次使用剂量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情况下可连用两次(其间间隔一天),如病情严重,可连用3-7次(每次间隔一天)。如此用法,常规“消毒剂”既起到了较长时效的抑菌及改良水质的作用,又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其副作用,同时避免了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草鱼疾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要点(全)

☆★鱼体肝脏作用、病变及解决思路

☆★如何区分鱼类病原体疾病与中毒性疾病?

☆★认识真菌性疾病——水霉病

☆★掌握这31个病理外观症状,在养鱼上你再也不是外行!

☆★懂得这些理论知识,等于上了个水产大学!

☆★关于近期草鱼乌头瘟、烂鳃、赤皮等现象发生与调治

☆★鱼没病死,被药死?养鱼用药别犯这些错

☆★鱼类生病的十二大病因

☆★祥述二十四节气看水产养殖管理

长按







































白癜风医院海口哪家好
白癜风医院济南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voc.com/xdjzdhl/9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