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近几年,鱼虾浮头死亡导致巨额损失的报道屡见不鲜。对这类事故,报道中大多归结于两个原因:缺氧和中毒,甚至怀疑是人为投毒而报警立案。除此之外,各类报道中很少提到其它原因。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浮头都是缺氧呢?是不是所有不明原因的急性死亡都是人为投毒呢?文/图福建海大饲料有限公司罗后兵
鱼虾浮头死亡的原因当然不止这两种,浮头的原因有缺氧、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疾病、藻类中毒等,每一种情况浮头的表现和处理方法其实都是不一样的。在很多新闻报道和走访塘头的过程中,罗工发现很多非常可惜的案例:在遇到浮头时,很多养殖户原因分析不对,处理的办法更不对,从而耽误了最佳抢救时间,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罗工提醒:文中有很多视频和图片,请大家仔细观看。
缺氧浮头一原因浮头原因:溶解氧不足
二表现1、缺氧不严重时,鱼上来吞食一下空气又沉下去。
鱼缺氧的早期表现
2、缺氧严重时,水面数量很多,游动缓慢,鱼张大嘴巴在水面最上层吞食空气。
鱼的正常游动和缺氧浮头
3、如果是虾,缺氧时的表现是:水面数量很多,头朝上游动,不断努力露出水面呼吸空气。
三发生时间1、缺氧浮头一般在半夜0点到凌晨5点。如果是傍晚开始,甚至白天鱼虾全部浮头,除了要考虑缺氧因素外,肯定还有其它原因。
2、台风、高温、闷热低气压、大雾和季节转换等特殊天气多发。
四死亡症状1、死在水中;
2、鳍条一般往前伸展,鳍条发白;
3、鱼鳃鲜红甚至发紫,鳃部一般不会有脏污;
4、缺氧一般大的先死,且死鱼中一般大的比例较多;
5、套养情况下一般不耐缺氧的先浮头先死,所有品种不是同时死,有先后顺序,如鱼虾套养池塘一般都是虾先浮头死亡。
五水质表现1、缺氧死鱼时,水体常散发有酸臭味,水色常呈黑色、灰白色,往往伴随着翻底、倒藻等现象,与前一天相比有水色和水质指标急剧变化。
倒藻后水色灰白的池塘
2、如果有溶氧仪,就会发现溶氧低于3ppm。如果出现死鱼,溶氧甚至会低于1ppm。——这也是缺氧浮头的最准确诊断办法。
严重缺氧的池塘
六关键词缺氧关键词:水面最上层,嘴张大吞食空气。
鱼缺氧浮头症状
再次强调:吞食或者呼吸空气,是缺氧的典型特征。其它原因引起的浮头,并不会有此现象。
七建议方案1、开动所有增氧机。
2、大换水,大排大灌。
3、全池干撒增氧剂(如过碳酸钠),氧化剂(如过硫酸氢钾、双氧水)。
4、全池泼洒有机酸或者其它解毒药品。罗工提醒:注意缺氧时,没有配备增氧机的水体,最好不要用还原剂(如硫代硫酸钠),以防加重缺氧。
5、盐巴干撒,在缺氧区域。
6、鱼鳃如果粘有脏污,可以全池泼洒一些表面活性剂如季铵盐、苯扎溴铵,去除鳃部粘污(俗称“洗鳃”),提高耐氧能力。
鳃部粘有脏污
7、罗工绝招:倒藻池塘,第二天白天,换水后,使用腐殖酸钠+有机酸一起泼洒,对倒藻后水质恢复有奇效。
上述方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组合使用。
罗工提醒:养殖以利益为目的,切不可盲目加大养殖密度,一旦出现缺氧得不偿失。养殖中不可心存侥幸,在不良天气一定要多开增氧机,常备增氧救急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急性中毒(应激)一原因急性中毒原因:化学中毒或者其它毒素。实践中常见的有农药中毒、用药过重中毒等。
二表现1、异常的动物数量很多。在水里冲撞,水面跳跃甚至窜上岸。
2、急性中毒一般游动速度很快,游动有力,且游动路线和速度没有规律性。
药物中毒游动无规律
3、急性中毒死亡的鱼,会跳出水面,死在岸上或者水草上。
鱼急性中毒窜上岸死亡
三发生时间急性中毒后,全天都会看到鱼浮头靠边甚至马上死亡。
四死亡症状1、鱼虾死在岸上或水草上;
2、同一池中,小的先死,而且小的死亡比例多于大的;
3、套养情况下,所有品种都会上浮冲撞跳跃,死亡也是水体里的所有品种(除了个别针对性药物如茶籽饼、有机磷外)。
五水质表现毒性剧烈能闻到药味;特殊药品才会让水变色(如染色剂类或杀藻类药品);急性倒藻和翻底能看到水色和指标的急剧变化。
六关键词急性中毒关键词:冲撞、跳跃,死在岸上。
鱼急性中毒后死在岸上
七建议方案
1、大换水,大排大灌。
2、中毒非常严重时,要马上搬池换池。
3、打开全部增氧机,根据情况使用增氧剂,充足的氧气有利于鱼虾体质恢复。
4、使用解毒剂,解除毒素。常见救急解毒方法:
(1)有机磷(敌百虫、敌敌畏),或者其它农药类中毒:阿托品、硫代硫酸钠。
(2)药物中毒:杀虫剂、消毒剂使用过量引起中毒。有机酸、维C、硫代硫酸钠。
(3)氨氮、亚硝酸中毒、倒藻引起的中毒:过硫酸氢钾、盐巴。
(4)鱼虾趴边不动的中毒、新放苗不下沉:盐巴沿岸边干撒,马上下沉。
(5)鱼鳃粘有脏污:使用表面活性剂(苯扎溴铵、季铵盐)洗鳃。
(6)未明原因中毒:腐植酸钠+有机酸一起泼洒;盐巴50-斤/亩干撒。
上述方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组合使用,注意对症下药,并注意不同解毒药品的相互影响,比如氧化剂(过硫酸氢钾)和还原剂(维C、硫代硫酸钠)是相互冲突的。
罗工提醒:急性中毒,其实三分天祸,七分人为。特别在使用杀虫剂、消毒剂等危险药品时,千万不可操之过急盲目加大用量。使用一次刺激性药品后,至少要间隔24小时才可以使用第二次刺激性药品。
慢性中毒一原因
慢性中毒原因:重金属、氨氮、亚硝酸、硫化氢、甲烷、pH过高过低、用药剂量偏重等。
二表现
1、慢性中毒造成的浮头靠边,一般数量不多。
2、鱼虾在水面缓慢游动,游动无力。
中毒的鱼游动无力
罗工备注:慢性中毒和前面缺氧、急性中毒的视频比较一下区别,可以看出三者的明显区别。
3、身体上一般无伤口、破皮等现象。
4、慢性中毒和缺氧两者症状的最大区别是:慢性中毒的鱼不会吞食空气。
5、鳃部发黑,分泌大量粘液并形成许多絮状沉积物,使鳃部阻塞;产生呼吸障碍,常有在水表层游泳等浮头现象;检查鳃部可以发现损害明显,甚至整个鳃丝溃烂,脱落。
6、解剖时会发现血呈红褐色,比正常的血更黑。
7、长期慢性中毒,会引起内脏特别是肝胆的病变,出现花肝、绿肝、胆囊肿大的症状。
慢性中毒后产生的绿肝和胆囊肿大
三发生时间
全天。慢性中毒后,全天都可能看到鱼异常浮头靠边。
水质表现:测水试剂盒验证各个水质指标是否正常,其中铁可以用茶水简易检测。检测各项水质指标,也是确诊原因的办法。
四死亡症状
1、死在水里,不会窜上岸。
2、没有明显的死亡高峰,持续不断的损耗。
3、同一池中,小的先死,而且小的死亡比例多过大的。
五水质表现
慢性中毒大都是因为水质和用药过重引起,出现慢性中毒症状的鱼,一定要先检测水质各个指标(pH、亚硝酸、氨氮、硫化氢、溶氧等)。
六关键词
慢性中毒关键词:缓慢游动,游动无力,水质检测。
七建议方案
对因下药
1、重金属:EDTA、有机酸、腐殖酸、硫代硫酸钠。
2、氨氮亚硝酸过高:底改、活菌、氧化剂、换水等。
3、pH过高:乳酸菌+红糖。具体方法可以点击右方链接学习——插入链接:一线绝招:乳酸菌对付蓝藻99%成功率是如何做到的?(听课笔记节选)|罗后兵专栏。
4、pH过低:解毒、根据情况肥水,使用生石灰、片碱、小苏打、氧化剂、白云石粉等调节。
5、硫化氢:换水、氧化底改(如过硫酸氢钾)、活菌等。特别注意有硫化氢时禁用还原剂(如硫代硫酸钠)。
6、用药过重:换水,解毒(有机酸、维C、硫代硫酸钠等)。
罗工提醒:水质类的慢性中毒,完全可以提前发现并处理,请定期检测水质,做好预防,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特别提醒在日常用药中,使用刺激性的药品时,一定要不间断观察2小时,并在6-10小时内保持监测,以防用药过重导致急性和慢性中毒,一旦出现问题马上大换水,泼洒针对性解毒药物。
疾病疾病分为四种:寄生虫性、细菌性、真菌性、病毒性。
一寄生虫性疾病1、原因:感染寄生虫,如指环虫、小瓜虫、车轮虫、孢子虫、本尼登虫等。
2、表现:
1)水面或靠边数量不多,在水面缓慢游动或者打转。
感染寄生虫后,鱼在水面打转
下面这个视频是大黄鱼得了本尼登虫后,在水面头朝下游动:
感染本尼登虫的大黄鱼
2)寄生虫会导致痒痛等自然反应,鱼会到网箱、绳子、柱子、底部刮擦,因此体表大面积破皮并继发感染。这种情况,如果不先解决寄生虫,光靠消毒和消炎,破皮是不会彻底好的。
感染寄生虫后表皮大面积刮擦的大黄鱼
3)鳃部粘有脏污,寄生虫严重时,鳃先是出血发黑,长期久治不愈后就会转变为失血发白、鳃丝破损。
感染指环虫后鳃丝破损的鲈鱼
4)感染寄生虫后,鳃部和体表会大量分泌粘液。久治不愈后,粘液反而会减少甚至没有。也有部分鱼得虫后粘液反而减少,如金鲳鱼得小瓜虫后,体表粘液反而减少。
5)有些寄生虫,有明显的特征,比如小瓜虫的白点、孢子虫的孢囊、鱼虱和锚头蚤肉眼可见等等。
感染小瓜虫产生的白点
6)寄生虫确诊:显微镜。
3、发生时间:
1)寄生虫引起的浮头靠边全天都有。
2)每一种寄生虫都有其特定的发病高峰,比如小瓜虫发病高峰期在水温20~25℃。
4、死亡症状:
1)死在水里。
2)随着污染的日益严重,寄生虫引起的损失越来越猛烈,可能几天就产生严重后果,如小瓜虫对金鲳鱼。
3)同一水体中,一般小的先死,且小的死亡比例多过大的。
5、水质表现:
底质越肮脏的水体,感染寄生虫机率越大。
6、寄生虫性疾病关键词:打转、显微镜。
7、建议方案:
1)心态:一定不能操之过急,是药三分毒,杀虫剂更是毒药!
2)治疗原则:先杀虫,后消毒,再解毒。
3)用药方法:药浴浸洗法、全池泼洒法、挂袋或浸泡法、投喂内服法。
4)寄生虫常用药品:
5)配套诀窍:杀虫前清理粘液和打开鳃盖;盐度和盐巴的妙用;改底。限于篇幅,不再一一阐述,详细方法可以识别下方白癜风医院排名白癜风精准疗效